隨著 To C 端電商領域被京東、淘寶這樣的巨頭占領,面對中小創業者的機會越來越少,反而在 To B 端,重度垂直的 B2B 電商平臺越來越受到市場和資本的親睞。同時,客觀上這些針對企業客戶的傳統領域確實已經到了需要被互聯網滲透的時機。
運去哪 想要改變的就是傳統國際供應鏈物流市場,通過 B2B 電商的模式,實現貿易出口企業(貨主)與貨運代理公司(貨代)的在線撮合交易。目前已經獲得源碼資本的 A 輪投資。動點科技此次就采訪到了運去哪創始人周詩豪。
周詩豪從大學畢業后即進入國際貿易領域,隨后轉戰國際供應鏈物流行業,在此過程中他也看到了整個行業的痛點和機會,促使其最終創辦運去哪。
周詩豪認為,此前整個國際供應鏈物流領域存在著兩大痛點。首先是整個行業方面,雖然國內物流貿易飛速發展,但市場上傳統國際供應鏈物流企業(貨代)的價值實現模式是錯位的。作為一個服務型行業,它的利潤來源并非服務本身,而是賺取承運人貨物的差價。事實上他們并不關注為貨主提供的供應鏈物流服務好壞。
而這一行業現狀反映到企業自身,則是企業大多同質化競爭嚴重,管理運營效率十分低下。周詩豪表示,中國目前大概有 12 萬到 15 萬家的國際貨運企業,但是很少有企業能達到全球化的水平,一方面受限于本國的市場競爭狀況,另一方面國內企業整體信息化水平低,擴張導致整個企業邊際成本上升卻無法帶來同等規模的盈利水平。
而運去哪正是想要解決這些痛點,周把自己比作京東,用互聯網電商模式,讓價格更加透明,同時建立起買賣雙方的信譽體系,用平臺來監督物流服務,使整個行業更加高效。
不過,與面向 C 的電商相比,B2B 電商的價值邏輯差異很大。比如,京東上實體商品的交易在用戶實際拿到標的物,再與最初看到的進行比較后,整個交易過程就完成了。但 ToB 模式中,尤其是國際物流,貨主在平臺上買了一項服務,實際上交易才剛開始,此后對此服務的跟蹤,監督,客服都是產品的一部分,所以服務型產品的交易本身是后置性的,如果做好了中間環節,用戶才會產生依賴,反之,則并沒有體現出互聯網電商平臺的價值。
運去哪目前則在三個層面上對服務進行保障:
第一,產品可視化。電商平臺的一大優勢是對商品所有信息的充分展示,在這一方面,運去哪對買賣雙方進行充分展示,信用以及過往交易評價都可以看到。另外是訂單可視化,讓交易雙方可以實時查詢到交易環節。
第二,信息收集。通過將公共機構的物流信息進行收集,整合,運去哪可以查詢到中國為起運港的貨物信息。
第三,客服系統。傳統國際供應鏈物流的很多節點上信息化程度很低,運去哪針對這部分環境采用人工服務,跟蹤相應環節的數據信息,錄入到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運去哪并非一個完全輕的平臺,它也有自營的線下業務,周詩豪表示,“傳統國際供應鏈物流中的一些環境已經有很高的社會化程度,資源也比較充分,但是企業力量分散,比如拖車和報關,這些事我們在去撮合的時候發現并不如自己做直營好,這有點類似京東的自建物流。除了直營,也會找一些優質的拖車,報關合作商共同提供服務。”
當然,這個行業中很多地方社會化程度依然很低,交易標準化很難開展,做自營幾乎不可能,所以平臺對貨主和貨代進行撮合,“讓現實邏輯和互聯網邏輯達到一個平衡點”。
運去哪目前主要針對的是中小型的企業客戶,他們出于成本考慮會愿意在平臺上進行交易。
對于未來的發展規劃,周詩豪表示,首先是對整個產品體系的完善,此外,自營以及對線下資源的整合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