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刊財經 林偉萍
在“中興事件”持續發酵的同時,馬云似乎也不甘寂寞,阿里全資收購芯片公司中天微,此舉被市場解讀為阿里對美國制裁中興芯片的“反擊”。
4月25日,馬云首度發聲解釋稱,阿里早在四年前就已經開始布局芯片行業,研發芯片并非是為了競爭,而是為了讓芯片更具普惠性,此次宣布“收購中天微”是在計劃之中,與“中興事件”撞車僅是一個巧合。
對此,上海實力資產管理中心CEO陳理在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芯片是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的戰略制高點,阿里收購中天微是非常高明的戰略布局。而在芯片布局的背后,阿里早已在高端制造領域跑馬圈地多時。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阿里,目前具備強大的AI等技術儲備、并且有能力滲透到幾乎所有領域的玩家還有百度和騰訊,BAT新一輪排位戰一觸即發。業內人士表示,雖然當前BAT與國際巨頭在核心技術上仍存在較大差距,但在國內利好政策的扶持下,未來有望彎道超車。此外,平臺、技術、場景、生態等將是三大互聯網巨頭一較高低的重要領域。
“中國芯”布局背后的阿里新生態
阿里巴巴集團4月20日宣布,全資收購中國大陸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知識產權核)公司中天微。記者獲悉,全資收購中天微,是阿里巴巴在芯片、人工智能領域布局的重要一環,中天微在并入阿里后將成為其在多媒體、安防、家庭、交通、智慧城市等IoT(物聯網)和人工智能領域發力的利器。由此可見,在芯片領域布局的背后,阿里正在高端制造領域搭建一個新的生態系統。
4月25日,馬云公開表態,研發芯片并非是為了競爭,而是為了讓芯片更具普惠性。他分析說:“云計算時代正在到來,未來將是一個物聯網世界,絕大部分用電的東西都會內置芯片,所以我們需要廉價的、高質量的、多元化的芯片,各行各業都需要。”
芯片作為阿里IOT戰略的重要部分,其早在4年前就已經布局。2017年成立的阿里巴巴達摩院也已組建高級專業團隊進行自主研發,并于近日宣布正研發一款神經網絡芯片——Ali-NPU,該芯片將運用于圖像視頻分析、機器學習等AI推理計算。此外,阿里巴巴還投資了寒武紀、BarefootNetworks、深鑒、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五家芯片公司。
“芯片是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的戰略制高點,阿里收購中天微是非常高明的戰略布局。阿里力排眾議最早布局云計算也是非常有戰略遠見,盡管剛開始投入巨大、收效甚微,但目前這種戰略布局已經進入收獲期。”陳理分析。
數據顯示,阿里云已經占據國內將近50%的份額,并且是世界前三大公有云之一。在2018年2月1日發布的2018財年3季報數據顯示,根據IDC公有云服務市場追蹤的年中報告(2017年11月),2017年上半年,阿里云已成為中國最大PaaS(Platform as aService,平臺即服務)供應商。阿里云本季度推出396種新產品及功能,并持續應用人工智能專利技術為實際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例如交通規劃、制造業及機場營運效率優化服務等。該季度內,云計算業務季度收入同比增長104%至35.99億元,動力來自付費用戶強勁增長以及轉向更高附加值的收入結構。
相較于百度和騰訊在AL領域響亮的口號,阿里在人工智能領域顯得非常低調,其采用了錯位營銷戰略,把人工智能統一規劃在“云服務”內來做推廣。“AI技術是阿里業務的基本支撐。阿里早在2012年就開始布局AI技術,我和王堅在硅谷延攬數據科學家組建iDST,就是今天阿里AI研究團隊的雛形。那么今天IoT也是某種形式的AI,任何公司都必須AIl in AI,阿里也不例外。只不過阿里把AI技術融入在智能商業等具體業務當中,沒有單獨做定位發布。”阿里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湖畔大學教育長曾鳴分析。
目前,阿里主打“產業AI”,以阿里云為基礎,從家居、零售、出行、金融和智能城市、智能工業6大方面展開產業布局,以及從視覺、語音、算法到芯片構建的立體合作伙伴生態。阿里的人工智能項目“ET大腦”也升級為開放的AI生態。
阿里的AL產品主要應用在兩個層面:一是賦能,配合有需要的廠商進行技術支持;二是電商業務,與商家展開融合。例如,目前阿里云的ET城市大腦已經在杭州、蘇州等地落地。
當前,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設城市大腦,成為首批四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之一。此外,從天貓雙11中新零售體系隨處可見的人工智能,比如很是搶鏡的AI設計師“魯班”,機器人客服“店小蜜”、智能運維機器人“天巡”等,都是通過天貓雙11窗口,快速抵達電商生態中的AI能力。另外,阿里還推出了智能語音終端設備天貓精靈。2018財年3季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阿里的人工智能語音助手天貓精靈,實現了自2017年7月推出以來銷量破百萬臺的成績。
人工智能2.0 BAT風格迥異,重點不一
實際上,BAT作為國內科技企業中的領軍角色,已先后下注人工智能。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從積累人才、單點突破的1.0階段,開始進入面向應用和解決方案的2.0階段,場景積累、賬號體系、商業解決方案的落地能力成為2.0時代最關鍵的制勝因素。而BAT在這些領域的布局,風格迥異,重點不一:阿里重商用、騰訊重場景、百度重技術。
因互聯網布局不利等因素影響,百度在市值和營收方面已經被阿里和騰訊甩在了身后。因此,百度對AI的熱情是BAT中最高漲的,不僅是人力、金錢、資源上的傾斜,而是整個架構體系上的支持,百度提出“All in AI”的戰略,希望能從一個中文搜索引擎徹底轉型為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值得注意的是,李彥宏的技術為先思維,在AI布局上體現明顯:先攻底層技術再找應用場景。
從2013年起,李彥宏先后建立了深度學習研究院(IDL)、硅谷人工智能實驗室等五大實驗室,這些實驗室的研發成果歷經5年的整合,逐漸形成了一個平臺體系:百度智能云和百度大腦。智能云提供計算的基礎設施和數據的獲取、分析、標注能力,而百度大腦,整合了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算法,再將AI對語音、圖像、視頻、AR/VR的感知能力和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用戶畫像等認知能力開放出來,就形成了百度AI開放平臺。百度大腦+智能云被譽為“國內最完整的AI平臺”。百度AI生態的長期戰略方向是建立和引領新一代的AI計算平臺,其開放生態前臺由DuerOS和Apollo兩部分組成:DuerOS一款對話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統,被看做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安卓系統。Apollo則是全球首個自動駕駛開放平臺。李彥宏之前曾表態,百度無人車2018年有望進入量產階段。
從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數據來看,百度AI商業化業績顯著。數據顯示,報告期內,百度凈利潤7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56%。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凈利潤9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3%。百度副董事長、集團總裁兼COO陸奇表示:“為了推進AI相關戰略業務,并提供用戶體驗和更精準的客戶價值定位,我們推動核心產品創新。百度在持續鞏固AI平臺同時,合作伙伴與開發者組成的生態系統也健康成長。同時愛奇藝在自制內容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進一步鞏固了行業領頭羊地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百度在AI技術方面實力雄厚,但在實時數據采集、支付環節等相較于阿里則處于相對弱勢地位。
騰訊的人工智能布局主要體現在視覺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分析,為騰訊的游戲、內容、社交業務提供支撐,并通過騰訊云作為平臺輸出人工智能能力為行業提供解決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醫療平臺騰訊覓影。騰訊覓影是騰訊首款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在醫學領域的AI產品,聚合了騰訊公司內部包括AILab、優圖實驗室、架構平臺部等多個頂尖人工智能團隊,把圖像識別、大數據處理、深度學習等領先的技術與醫學跨界融合研發而成。但相較于阿里和百度,騰訊目前還沒有自己的硬件產品,不過,騰訊已表明要“探索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連機器”,成立機器人實驗室RoboticsX。

“阿里的人工智能注重數據、注重場景,放在阿里DT大商業體系內,融合云計算、大數據對阿里的電商物流乃至物聯網體系展開全面賦能,其中B端更是重中之重;百度的人工智能是百度核心中的核心,百度向人工智能轉型最早、最徹底、最浪漫,從底層技術到應用場景全面開花,高歌猛進,但其人工智能最注重算法;雖然騰訊起步最晚,技術相對落后,但豐富的場景是優勢。2017年底,騰訊在AI+醫療產品上實現了重大突破。”陳理總結。
制造業成布局重點,云計算已成阿里新的利潤增長點
隨著中興事件發酵,高端制造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而從BAT在云計算、AI和物聯網布局來看,制造業是其關注的重點對象之一。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仍有78%的企業還沒有擁抱云計算等新技術,其在中國更達到了95%,而這其中,制造業占據著很大的比例。阿里云總裁胡曉明表示:“我們希望利用人工智能、云計算發揮‘中國質造1%’的威力。單以中國制造業為例,如果能提升1%的良品率,就意味著一年內可以增加上萬億的利潤。”
2017年12月26日,山東省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全力推進山東制造產業轉型升級。濰柴動力與阿里云簽署了合作協議,將應用阿里云的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通過工業互聯網打造智慧工廠,實現產品質量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通過智慧云平臺重塑后市場商業模式,實現新的利潤增長點。騰訊則與廣汽集團簽約,雙方將在智能互聯汽車的車聯網服務和智能駕駛、云平臺、大數據、汽車生態圈等領域開展業務合作。北汽集團則選擇在自動駕駛、車聯網、云服務等領域與百度合作,全面打造“人工智能+汽車”生態。
對于BAT未來的布局方向,全球金融科技實驗室專家顧問鄭磊在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發展最快、比較成熟的是大數據和云計算,現在看起來已經有相當的規模,而且應用的也比較廣泛了。人工智能,現在處于發展加速器,從AlphaGo等智能機器人,到不需要機器人的軟件,很快就會出現遍地開花,如智慧終端在金融、醫療等行業都將逐步擴展使用。”
正如鄭磊所說,云計算和大數據等目前發展比較成熟的新技術,已經在BAT的財報上有所體現。以阿里巴巴云計算為例,2018年第1季度財報到第3季度財報,云計算收入分別為24.31億元、29.75億元、35.9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6%、99%、104%,上漲趨勢明顯。“阿里云計算布局早,正在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率先對公司的業績、股價、估值等方面帶來實質性影響。人工智能和物聯網見效慢一些,但作為互聯網之后的新時代,終將會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不僅影響一時的業績、股價和估值,而且決定阿里的前途與命運。”陳理分析。
中金公司分析員盧婷建議投資者,在人工智能領域,可關注最頂層的算力與最上層的應用。算力層方面,AI芯片仍處于發展初期,行業技術仍在快速迭代,同時不斷出現新的技術維度。傳統的IP核、DSP、CPU、GPU、FPGA公司等均在布局AI芯片,國外的優質創業公司已超過20家。國內目前主要是3家公司——寒武紀科技(IP核與芯片設計)、深鑒科技(硬件與軟件加速)、地平線機器人(芯片級解決方案),但預計2018年將有更多的創業公司憑借自身的技術壁壘加入“戰局”。
A股市場中,她建議重點關注應用協同-攝像頭芯片、車載芯片、消費電子芯片、GPU等;產業鏈協同-制造、封測等。應用層方面,關注AI可快速商業化且市場空間較大的領域,如安防、金融;關注未來AI應用前景特別廣闊的領域,如自動駕駛、消費電子。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