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兵哥(微享匯創始人)
開篇之前先跟大家交流一個觀點:經常參加頭腦風暴重要嗎?
馬云在2000年舉辦第一屆西湖論劍,當時把網易的丁磊,搜狐的張朝陽等互聯網大牛都請過來,其初心也是希望和各位高人腦力激蕩,頭腦風暴。
馬云在多個場合里都談到自己犯了不少錯以及自己的迷茫。今年1月18日,馬云重回講堂,和朋友李連杰、趙薇一起,為100位“馬云鄉村教師獎”的入選者講述自己和老師的故事。
在這個演講里他說:“我經常跟年輕人講,我說我比你迷茫的事情多得去了。我五十歲了,現在還在迷茫。誰沒有迷茫過?誰沒有犯過錯誤?誰對未來永遠是充滿自信的?別瞎扯!”
筆者前面廢話一籮筐,其實想表達:如果馬云這樣的大神都會迷茫,那么我們這批玩社群的經常犯迷糊,也是很正常滴。所以筆者時刻不敢放松學習,經常參加【社群思想庫】的頭腦風暴,力求緊貼最前沿最落地的思想,努力把社群經營得更好。
這一次【社群思想庫】第三期頭腦風暴的話題是:如何提升社群的活躍度?這應該是很多玩社群的朋友非常感興趣的話題。
討論中,大家聊得更積極,大家伙聊得很嗨。聊到最后,有位群友發出感慨:?我們這個群應該是國內最好的UGC模式。
好的吧......
大兵哥整理了一下社群領袖們關于這個話題的主要觀點:
觀點一:社群要活躍,大家要有共同的語言和話題,有同一個夢想的才可以積聚話題和思想,要有相似的價值觀及利益聯合。活躍的人要么是熟悉的(或多次交流過),要么是為著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積極參與的。
基本的相互認識和相互了解是進一步溝通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提升成員活躍的必要條件。
觀點二:我覺得社群活躍需要兩個必要條件 :一是創造平等對話的氛圍和機制,鼓勵大家在一定的規則內自由暢談 ,二是需要一個很好的協調者,這個角色可以是群主,也可以是意見領袖,也可以是群管。
觀點三:模糊群友身份等級,話題引導,無戒備心才能暢所欲言,放松自由的氛圍是前提,沒有壓力,就能不斷打磨,不斷豐富,不斷活躍。
觀點四:在我眼里,關注粉絲的感受,粉絲的用戶體驗是最重要的。新增粉絲很重要,精準才更有意義。在群內輸出獨特、獨有,有格調,讓人迷戀的內容。內容做好了,營造了口碑,用戶和粉絲自然來了,粘性也增強了。
觀點五:我建議社群運營方式方法一定要結合社群目標和目的。結合實際和情懷,做好目標結合。設置目標,相互了解和信息共享是初級階段的事情。經過了這個階段,就要考慮新的內容,如:設置成員激勵機制(貢獻積分制度等);輪流管理機制,適當的下放運營權。最好再把目標清晰的明晰出來。這樣群里的所有工作都要圍繞它來的。再直白點說,就是要通過做這個事來實現社群經濟的事業夢想。
觀點六:群友嚴格準入,分群分眾,建議社群自組織,考核招募自愿者或社群理事,給予一定管理權限。
觀點七:按照微信之父張小龍的說法,少就是多,多就是少。一個成熟社群應該,平時安靜,號令一下立馬熱鬧,就像現在一樣。
觀點八:提升社群的活躍度,第一個是必須要有小號,作用是跟你打配合。第二個是制度和目標。如攝影群,每天每人發一張作品,大家鑒賞評論。群發相關行業里有料有價值的文章等內容,引領大家討論。第三個是大家組織線下活動,可以同城的群友來,只要組織得當,活動可以明顯提升群的活躍。第四個是內核,定好制度,提高參與感,產生有價值的內容,來維持活躍度。有了這個前提,群友參與,參與感強了,就自然良性循環。
筆者是積極的參與者,下面是本人觀點:
觀點一:關于提升社群活躍度這個話題,首先我想到的是,社群中,有多少人對這個話題有濃厚興趣的?這個話題又有多少價值?如果一個話題,群友沒有濃厚興趣,也沒有相當的價值。群友就會觀望,就不會活躍,時間一久,就形成習慣潛水,直至屏蔽群或者退群。
觀點二:馬云說:我經常會想這三個問題:一,我要什么?二,我有什么?三,我應該放棄什么?在做社群及提升社群活躍度時也要用這樣的思維方式經常去思考,去迭代。否則,迷失方向,忙而無果。
【社群思想庫】舵主崔義超觀點:
觀點一:首先,我覺得成員的密度很重要。也就是說,一個社群要達到一定的人數,才有可能討論得起來。如果群的人數不多,再有一些群友時間上不匹配,能夠參與討論的人數就少,就很難活躍起來了。
觀點二:話題引導非常重要。群內要活躍,一個是話題,找到大家感興趣的話題,再一個就是大家熟悉的程度。
觀點三:除此以外,我考慮還有一個同步性問題,因為像今晚這樣的討論需要同步討論,不像論壇這樣的異步討論,這樣對大家的時間要求和參與度要求要高一些。而一般的閑聊,只要異步的就行了,隨時討論。
觀點四:有的群可以考慮分為正式群和閑聊群。正式群一般禁言,只能發文章等干貨。閑聊群,隨時閑聊,這樣安排的群,活躍度及用戶體驗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柴火網——“互聯網+創客”媒體,推動有價值的創新創業。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