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到吳岳衡的下午,他們團隊三人剛搬進中關村SOHO3Q 孵化器的辦公室。
而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在附近創業大街的車庫咖啡里待了兩個多月,超過半年沒有收入,窘迫到一頓午飯都精打細算。
2014年10月,吳岳衡圍繞社交電商創業,推出“往來”,“禮尚往來”是產品邏輯:用戶可以發起愿望,比如想要一個iPhone,分享至朋友圈后,朋友可以湊份子錢的形式贈送禮物。“類似于朋友圈的禮品眾籌平臺。”
今年2月,產品“往來”上線,但因為缺乏具體使用場景,推廣效果局限,很快死掉,團隊陷入困境,員工陸續離職。

“e福利”微信端福利發送界面
吳岳衡對社交電商很執著,沒有放棄。5月,經歷一次裁員后,他繼續細化消費場景,推出了“易福利”(后更名“e福利”),解決創業公司給員工送禮品問題。他們開通了微信公號“易福利”,企業購買福利禮包后,員工可以任意選擇自己想要的商品。
正是這個原本沒有特別重視的福利模塊,為他們爭取到中科樂創的1000萬元融資。11月資金到賬后,吳岳衡成立了新公司,并推出了新品——“e福利”,以節日禮物為切入點,提供多樣福利服務。
產品預計明年年初上線。
注: 吳岳衡已確認文中數據真實無誤,鉛筆道愿與他一起為內容真實性作背書。
“禮尚往來”的產品邏輯
吳岳衡是連續創業者,2014年10月,他打算以禮物為切口,開發一款名叫“往來”的產品,并很快獲得100多萬元天使資金。
“禮尚往來”是產品的邏輯出發點。用戶可以發起愿望,比如想要一個iPhone,分享至朋友圈后,朋友可以眾籌的形式贈送禮物。“類似于朋友圈的禮品眾籌平臺。”
今年2月份,“往來”上線,使用流程為:用戶選擇“往來”庫里某個商品作為愿望發布,好友可以選擇“我也要”、“擴散”或“祝福”。“我也要”是復制愿望;“擴散”是分享、傳播行為,每次分享可以獲得一定折扣;“祝福”則是贈送行為,可以直接贈送或者湊份子錢。
送禮和收禮都會有積分,積分形成紅綠色的標簽。“如果標簽特別綠,說明你送出的禮物多于收到的;如果特別紅,說明你很受歡迎,當然也可能說明你光收不送,別人也許就不再給你送禮物了。”
還沒有正式推廣,即有投資人拋來融資的橄欖枝,但被吳岳衡拒絕。“我們覺得產品可能很快會火,能拿到一個更高的價格。”周圍人的反饋給了他信心,“很多用戶說肯定會發愿望”。
但市場的反應潑了一盆冷水,用戶數“幾乎等于零”。“效果不好。”吳岳衡講道:“我覺得產品本身的邏輯沒問題,但缺乏具體場景,這是硬傷。我們必須告訴別人,在什么時候應該送別人什么東西,什么時候應該還給別人什么東西。”
此外,吳認為自己把簡單的事情做復雜了。“上面做了一個騰訊(社交體系),下面做了一個淘寶(電商體系),對于一個創業公司來講,這是一個太過于復雜的體系。我們僅拿了100多萬元的天使,很快燒完了。”
資金的緊張讓他們陷入僵局。5月,吳岳衡在北京地鐵4號線的寧靜胡同站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推廣:在自動售貨機上放置了合作商家的耳機,用戶掃碼分享到朋友圈,就能得到一罐可樂,每天限五十人掃碼。期間,掃碼人數每天都能達到上限,但購買耳機的轉化率很低。而且因為資金不夠,吳只能負擔得起一臺售貨機。
此時,吳已沒錢再做推廣,他嘗試過找投資人,然而已錯失良機。
深耕企業禮品市場
回想起5月的境況,吳岳衡說道:“那時我還能湊出一個月的工資,最合理的方式是趕緊把人解散掉,但大部分創業者,都沒有那么去做,我們則選擇了另一條路:做一個新產品,開辟新的業務。”
于是,吳岳衡團隊將產品(“往來”)場景進行了細化,其中一個是 “易福利”,解決創業公司給員工送禮品問題。“大公司發福利需要專程采購,但小公司的的采購量很小,挨個分發過程也很麻煩,而且大家可能不喜歡這個東西。”吳岳衡稱。
易福利的使用方式是:將商品做成禮包形式,比如50元禮包,里面有手機電源等10種可選的商品,企業付費之后,輸入員工手機號碼,便可將禮包發給他們,員工收到后能從中任意挑選一種,易福利再配送過去。
雖然有這想法,也做了一個實現該功能的微信公號,但由于團隊逐漸瓦解,人心渙散,資金缺乏,吳沒有實際采購商品,更沒能將商品賣出去。
吳岳衡在5月做了一次裁員,30個人裁掉了一大半,只留下10來人,搬到了一個更小的辦公室。“走的人,欠他們工資,留下來的人,發不出工資,處于一種很可怕的狀態。”
正當吳岳衡憂心如焚,他很偶然地認識了時任騰訊云總經理的紀順友。有一段時間,他們在微信上討論社交與電商的話題,自然也聊到了往來。不久,得知紀離開騰訊加入了中科招商,成為一名投資人,吳岳衡心懷僥幸地說:“那你投我們吧。”
7月10日,紀到北京,與吳第一次見面,那時紀已成為中科樂創CEO。吳岳衡用一個小時闡述了對社交電商的想法。他認為,社交高流量、電商有變現能力,禮物是二者結合的一個關鍵,而且禮物覆蓋的范圍很廣,可融入眾籌等概念。
聽完后,紀覺得這很有趣。“但我們始終處于一種討論的狀態,也許不會有真正的結果”,吳逐漸感到焦躁而疲憊。臨近面談的尾聲,吳岳衡不抱希望地展示了微信端的“易福利”,三十秒內完成了一次福利的發放。
紀眼前一亮,說道:“你先做這件事,我給你投資。”“OK,投多少?”“1000萬。”
吳岳衡心里很清楚,以當時往來的狀況,可能不會再有其他人愿意投。而紀看好的也許是吳岳衡本人。“紀總說,覺得我想得很深,也是一個比較單純、專注的人。我告訴他,如果有機會,一定還做‘往來’。”
當晚,吳岳衡挨個給同事打電話,“可能會拿到融資。大家都很高興,但也很忐忑,因為什么實際東西都沒有!”
圍繞福利的可能性
8月簽了TS,11月才正式合同簽定。在等待資金到賬的過程中,人員繼續流失,最終僅剩下吳岳衡和另外兩名員工,流失率達90%。因為付不起房租,他們從辦公室搬出來,在中關村車庫咖啡待著。有一段時間,為了節省路上的時間和中午的飯錢,他們決定在家辦公。
吳岳衡很坦誠地說,其實那段時間并沒做什么事,因為沒錢,服務器都不能運行了。“我們只做兩件事情,思考與忍耐。”
期間,吳全面地了解了當前的公司福利形式。
對于大公司而言,常見的是彈性福利商城,公司花100萬,甚至1000萬購買福利商城的積分,再將積分發給員工,用來兌換商品。“這種性價比不高,兌換成積分的目的就是要降低你的性價比意識,員工往往找不到好東西,而且很貴。”
對于小公司而言,“往往沒有專門的人力去做這件事,而且因為采購量小,缺乏議價能力,貴,而且麻煩”。
吳岳衡認為,現有的福利提供商都希望通過銷售商品“狠狠的掙一筆”,而互聯網+的思路則并不是直接通過一次銷售商品掙錢:“通過補貼,虧損贏得用戶,最終通過提供其它形式的服務掙錢,這才是互聯網時代的福利”。為此,他們將目標鎖定在互聯網創業公司,從節日福利切入,采購一些高性價比的東西,通過補貼的形式推廣。“比如最簡單粗暴的(不一定會采用),給創業公司1000元補貼,采購20份禮物送給員工,將用戶引到平臺上來。”
之后,再為用戶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租賃是可能的方向之一,“有些公司需要租賃筆記本,購買成本太高,那么就可以通過系統下單租賃;有些女生也可以每個月換一盆花卉等。福利涵蓋的范圍很廣,我們會做成一個平臺。”
等待近4個月后,資金在11月24日到賬。吳岳衡和兩位合伙人各自拿出幾個月工資,把之前拖欠員工的工資還掉了。之后搬進中關村的一家孵化器辦公室。兩天后,他購買了“efuli.com”的域名。目前,吳岳衡團隊正在開發新產品——“e福利”,預計在明年年初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