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正確的姿勢在互聯網+餐飲市場掘金?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小編來告訴你!從這7個入口著手,機遇無限。
自2012年起,“黃太吉煎餅”、“雕爺牛腩”、“西少爺肉夾饃”等互聯網餐飲品牌相繼出現。但之后幾年里,除“叫個鴨子”、“人人湘”、“牛世里”等寥寥新生力軍誕生外,互聯網餐飲市場再無叫得上的品牌。
據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互聯網+餐飲的市場規模僅占整個餐飲市場不足4%。從互聯網+餐飲整體市場來看,中式餐飲占比52.2%,比重較大;一線城市覆蓋率達到84.1%,二三線城市發展緩慢;從用餐時間來看,早午晚及夜宵的占比分別為5.4%、68.7%、17.8%和8.1%。
由此不難看出,從以上幾個維度來看,互聯網+餐飲創業這塊巨大的蛋糕創業者們也只嘗到了奶油表層而已。如果切入得當,針對90后00后,打造互聯網餐飲品牌有很大的空間。
從前是餐飲促進社交,現在社交也可以“反哺”餐飲,從而再回歸到社交。
當你搜索一款美食,可它的味道、價格你都不了解,你是否會想要和熟悉這款美食的TA聊一聊?想要去某個地方嘗一嘗當地特色小吃但卻不知道該問誰,如果此時有個本地吃貨來給你推薦一番,豈不是事半功倍!
這種基于美食推薦的社交關系滿足了吃貨們搜尋優質餐飲信息的需求,從而也滿足了用戶的情感需求,以美食推薦為核心,社交關系為紐帶,用社交反哺餐飲,還能增加用戶粘性。
當下美食應用繁多,但重視社交功能的卻屈指可數,大多數仍是以商家和菜品為中心。“口碑”比干巴巴的菜品介紹效果好的不止一點。價值90后/00后等新一代旺盛的社交需求,創業者們仍有機會“改變世界”。
“用戶體驗”有多重要?嗯,就如同淘寶的差評一樣,在很多時候都具有一票否決權。在餐廳用餐,除了菜品的“味道”因個人口味無法量化外,餐廳的環境、舒適度、菜品健康配比、和食用安全等都影響著消費者是否會二度光顧或者推薦給好友。而中小餐館對于這方面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90%的餐廳都缺乏相應用戶反饋渠道。選擇多樣化后,幫助餐廳改善用戶體驗,同樣可以成為創業者們的著手點。
從點餐到用餐如果要耗費2個小時,這頓飯你還吃不吃?等待熬人,饑餓易怒。效率低、速度慢是很多餐廳的為消費者所詬病一大問題。排隊、點餐、支付、催單都使用純人工的方式,消費者用餐時間成本遠高于他們享受到的服務。目前餐飲市場大多只能滿足“點餐”“支付”或“排隊”中的某一項服務,一站式餐前服務體系的打通是餐飲市場的一大創業缺口。
食材供應鏈市場規模達8000億,然而采購渠道鏈接太長,損耗太多一直是困擾中小餐廳由來已久的問題。對于這種剛需環節來講,從人員、交通到時間的投入成本都太高,商家幾乎每天都需要采購,復購率高,粘性強,流水大。
B2B采購模式的出現給餐飲商家節約了相當大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目前市場上已有的食材供應平臺有飯店聯盟、鏈農、大廚網、小龍女等。但餐飲后市場服務平臺對商家管理和貨品管理模式還比較單一,未來還有很大的上升改造空間。這就需要有更多擁有技術、管理資源的創業者來開拓市場。
資金鏈是維持一個企業生存的根本。餐飲行業的企業數量在我國眾多行業中高居榜首,數量雖多,但規模都不大。該行業資金流水密集進出,日常收支龐大,餐館保持正向現金流難度不小,日常資金借貸周轉需求很大,但向銀行申請貸款難度大,導致很多餐館開業都撐不到兩年。
究其根本,這些都是只要有錢就能解決的問題,互聯網金融向這一特定群體提供服務也是絕佳的創業機會,發展空間無限。
在餐飲行業,普通員工往往熬不過半年,從業人員平均流動時間只有6個月。也就是剛剛適應餐廳的流程和操作就選擇離開,餐廳重新招人培訓的成本無法控制。
究其本質原因其實還是員工管理方式出現了問題,因而造成時間和資金成本的增加,同時又影響了消費者的服務體驗。
隨著時代的發展,消費者對餐飲行業服務要求提升。既懂餐飲又懂互聯網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缺口很大,餐飲企業也開始加大在人才的管理和培訓方面的投入。培養和管理現代型餐飲服務人才,是需要創業者去關注的。
機會總留給有準備的人,大多數時候不是機會沒有來,而是你沒能發現。只占餐飲行業總規模4%的互聯網餐飲還有無限的市場機遇留給創業者。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甘草,聯系請戳:yuxi@startup-part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