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愈發地意識到,流量本身就是一門巨大的生意。
1.實體店面?
以賣茶葉這事為例,早期的模式就可以歸結于實體店面銷售模式。實體店銷售模式如果獲取流量呢? 無外乎是選個人流量大的店址,然后做好營銷。這種模式下,你會發現,街邊的茶葉店越來越多,但這種現象造成了單店的銷量不高,因此茶葉的毛利當然就要高了,才能承擔大量的房租成本。
2.網絡渠道
通常網上的售價會低于線下實體店,因為線上的獲客成本會低于線下,可以把利潤讓利給客戶了,銷量才能大起來。做的好的網店的銷量是線下實體店銷量是不可比擬的。但是越來越多人做網店之后,用戶的選擇越來越多,商戶獲取流量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并且由于互聯網不像傳統行業存在區域性,網店也形成了馬太效應,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大家的生意也越來越難做了。
3.IP營銷
第三種獲取流量方式,不得不提起一個用公眾號賣茶葉的創業項目,這個項目運營的方式主要是堅持在公眾號上發原創文章,內容基本是如何品茶、鑒茶,或者茶行業內幕,目標群體是企業的青年白領一族(之前對茶還沒有較深的認識),算是行業的增量客戶(不與傳統茶商搶老客戶流量)。他們不像店面或者網店,一上來就吆喝我這里的茶如何的好,如何的便宜,如何的新鮮。等他們獲取了原創認證,再積累了一定的用戶之后,就在公眾號開了一個商城,據說銷量可觀。
他的用戶為什么會買他的茶葉,而且銷量還很不錯?無外乎有三點原因:1、價格便宜,因為他已經通過內容獲取了流量,不用再打廣告了;2、信任感,能發專業的原創文章,那一定是茶葉行家,肯定不會坑人的;3、虧欠感,每天都在看人家辛辛苦苦寫的文章,寶寶好辛苦哦,我要為你的努力買單!
所以簡單的說,IP營銷就是互聯網思維:也就是先做用戶,再提供產品或者服務。
1、IP營銷不是現在才有的,等媒體炒作再做就晚了
國內大概是從2015年開始有了IP營銷的概念,但事實上這種營銷模式很早就有,最典型的就是羅胖的“羅輯思維”了 。羅胖抓住了現代人不愛讀書的痛點,干脆他來讀給大家聽,并不斷的燒錢攢用戶,之后開了網店開始賣書和周邊的創意產品了。這幾年積累了600多萬微信用戶了,其中有10%也就是60萬用戶有在他商城購買商品。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且這些做的好的案例,都不是通過媒體炒作IP營銷之后做起來的,而是通過很長時間的積累,一步一步慢慢做起來的(網紅是特例)。
2、IP營銷不僅僅是網紅,范圍應該遠遠大于網紅
網紅的本質還是要靠某個個人載體為形式,所以范圍較小,但IP就不一樣了,除了個人,還可能是一部電影、一個游戲、一本小說、一個公眾號。就公眾號來說,其實就是內容IP——通過內容吸引用戶,然后給用戶提供相關的產品。所以,如果創業者不是網紅也沒有關系,IP營銷一樣可用。
3、IP營銷不能僅靠微信,應該多渠道并行拉流量
很多人以為IP營銷僅僅是在在微信上做,其實現在的營銷內容和渠道非常豐富。內容的形式上, 除了文字(比如咪蒙),還有漫畫呀(比如顧爺的漫畫,廣告都有人看),還有視頻(比如papi醬),還有音頻(比如凱叔講故事),還有游戲(比如花千骨)等等非常多。 因此,團隊的可選擇性很多。在渠道上,文字內容方面,目前最有效的、能轉化的還是微信公眾號了,此外還有今日頭條、騰訊OM、微博、知乎、豆瓣都是很好的渠道。因此團隊要考慮到流量的不同渠道推廣,再最大化的發揮內容的潛力。
4、IP營銷的IP本身,也是要做好運營的
IP營銷,也是互聯網模式的一種,通過IP吸引用戶,再把用戶導流到其他產品或者服務實現盈收。 因此,在這種商業模式上,是有兩層營銷的。首先一層營銷就是你的IP本身的營銷,比如你做公眾號,也要定位、內容、推廣這三板斧,這個推廣便是你的IP本身的營銷,你要想各種辦法吸引流量,然后轉化成你IP的用戶,這是第一層營銷。其次,IP有了大量的用戶多后,你還要想辦法把這些用戶轉化成你產品或者服務的用戶,這就是第二層營銷了。產品、服務同質化目前已經越來越嚴重了,因此營銷在當今的商業環境里已經越來越重要了。
原文作者:黃非,互聯網界外號“老非”,連續創業者,“請他教”聯合創始人。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略有整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