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音悅臺,是因2014年4月15日微博上刷屏了TFboys獲得了音悅臺V榜第一名的消息,這一天也被紀念為中國第一個 Internet Star——TFboys出道的日子。當然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那年的V榜也同時還送出了李榮浩音樂生涯的第一個獎;而近期的音悅臺又因為“秒”了鹿晗專輯禮包以及演唱會周邊,“圈粉”集中營,被投資人頻頻拜訪。
“你覺得有哪些公司是真正在20年以后還能夠存在的?”剛見到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小編,張斗先拋出了他的問題。這位音悅臺的創始人邊問邊端起星巴克特有的打包紙杯,抿了一小口,里面卻是碧螺春。專訪就這樣開始了。
一、看好“兩類半”公司
在張斗看來,20年后還存在的公司有“兩類半”。先說那“半類”,就是技術相關的公司,比如做VR領域或者做音響等硬件公司;第一類是像迪斯尼這樣的公司,它不止是簡單的生產出一部好作品,而是可以生產這個IP的同時,還能圍繞著這個IP并把它做成“百年老店”;第二類,就是平臺類的公司,因為平臺型的產品壟斷性、資源的稀缺性以及它構置的壁壘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增長。
基于此,就不難理解音悅臺要做的事——在泛娛樂產業領域去構建一個平臺。張斗表示,在中國物質經濟的發展里,就算消費如何升級,都不可能再出現當年全國人民從用肥皂水洗頭發到用洗發水洗頭發的轉變。但我們認為在文化領域卻是有這種可能性的,它完全可以形成一個獨立壯大的平臺,而這個平臺是完全可以和馬云的平臺等量齊觀的。
對標阿里巴巴,音悅臺在文化創意產業面臨的局面和當年阿里巴巴崛起時面臨的確實極其相似。
10年前,中國的生產制造業里有大量中小型“作坊”,它們亟需通過一個平臺來做生意,這是當時淘寶誕生的邏輯,它通過提供服務來滿足了生產者的需求;同時,當年淘寶模式之所以打敗易趣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當時中國的人均GDP低,消費質量不高,但淘寶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
張斗說,“這說明,如果一個東西不能解釋它的被需要,很可能一場空。”所以結合國情,對標阿里,張斗開始用GDP的邏輯玩起了“中國式粉絲經濟”。
“很多人都沒看明白,為什么要在這個時點做文化創業產業。”相比只瞄準眼前風口的創業者,張斗更愿意從宏觀角度去分析行業,他說,“根本邏輯,即:人均GDP突破一萬美金以后文化創意產業才有了最基礎的發展潛力,在全世界都是如此。”
他一語道破了GDP與音樂產業的關系,“舉個例子,韓國HOT組合在1997年-1999年火爆的根本邏輯是1996年時韓國的人均GDP突破一萬美金。”張斗說。且據了解,現在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占比在3%左右,而韓國、日本、美國都在30%左右,所以這本身就暗藏一個10倍以上的增長。
當然,除了從對GDP的對比,張斗還表明,“雖然全世界的音樂產業都沒有做平臺,但是[平臺]路子在中國是絕對走得通的。”
首先,就像10年前阿里面臨的“作坊”缺少平臺銷售一樣,目前在中國的經紀公司里大約是40個人來服務7個藝人,而在韓國則是50:1。所以中國藝人紛紛成立工作室,但仍亟需一個服務平臺來對接下游的粉絲服務。
其次,粉絲也缺少一個專業的平臺來滿足其對偶像的情感溢價消費。大多數人都忽略了在音樂產業里,除了滿足生產需求之外,還要滿足消費需求。所以[搭馬云的臺子]在這里顯得尤為重要。
二、音悅臺的商業邏輯是“搭馬云的臺子,唱劉強東的戲”
音悅臺是一個基于8年時間去做粉絲服務的音樂產業平臺,包括音樂媒體平臺和音樂社區平臺以及榜單。而后面,張斗告訴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音悅臺將開始用“京東模式”,“自營”做音樂產業平臺,并且堅持“零售”,靠專業的人才來構架壁壘。
“說白了,我們就是在文化創意產業里做15年以前馬云在經濟領域做的事情。”張斗強調著說,“但我們要用的是劉強東的辦法。”
以音悅臺與鹿晗的合作為例:和鹿晗的合約是音悅臺自己簽下來的,之后音悅臺也會獨立組織人力生產等來為服務鹿晗的粉絲。“這就像當年劉強東3C產品自己做一樣”,張斗表示并不贊同“阿里音樂”的邏輯,他說,“[大而全]的平臺不能解決音樂產業的特殊性。”他進一步解釋:
1)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絕對的非標產品,是情感類消費。服務標準化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藝人需要的是個性化的東西,用淘寶的邏輯就完全反的了。而且每個藝人都有固定的創作團隊,在這個狀態下,行業里的“信任”是交易的根本,這個“信任”是極不可能在短期內形成的。
2)今天的文化創意產業是絕對的兩極分化,可能只有10%的藝人占據著這個市場90%的資源和銷售收入。所以現在的藝人缺的不是流量,而是個性化的服務去滿足粉絲。
3)要清楚的知道產品是以誰為核心做的。是粉絲還是藝人,這是一個商業上的邏輯。做產品要看準“需求”再下手,什么都做的“散養式產品”容易人格分裂。
三、在一個蠻荒的時代,最核心的是立標準
但畢竟基于文化創意產業的消費還是少有人走的開荒路,而就像淘寶在沒有支付信任的情況下“立”[星和鉆]的標準一樣,張斗選擇了榜單。
“音悅臺在6年前就開始立標準,做基于互聯網的粉絲榜單——V Chart,”張斗說,“這是一個100%基于用戶投票產生的榜單,后來和Billboard(中文譯名公告牌,可以說是歐美流行樂壇最具權威的民選獎項)戰略合作。”
把決定權交給用戶,選出來的東西也許不被專業的人看好,但是它代表了真正的消費。張斗說,“我們認為這是值得被尊重的。音悅臺一直在真正的服務用戶,做榜單、立規矩,打通生意體系。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相信,這個[標準]的價值會一天一天的在累積。”
基于經驗以及對“粉絲”的了解,音悅臺在今年下半年也將推出“專輯排行榜”。

4月9日音悅臺宣布聯合各大音樂平臺成立中國專輯榜發布會現場
“一個歌手的專輯不應該被MP3所取代,因為粉絲買專輯是想要得到情感溢價的[回報]”。張斗進一步解釋,以鹿晗的專輯“被秒搶”為例,這個“回報”可能就包括:榜單的第一名、鹿晗專輯得到PWC在中國的第一個認可、拿國際唱片業協會頒發的白金唱片的認證。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粉絲是真正付出情感溢價的消費者。如果懂這個邏輯的話,產品就應該為了粉絲去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而這個服務就是產業發展的必備,這個必備如果被音悅臺做出來了,三五年以后形成國內的絕對第一的話,那音悅臺的平臺價值一定是不可或缺的了。”張斗說。“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10年內中國的人均GDP從8千美元漲到1.5萬美元的話,落在音樂產業里的增長可能就是上百倍了。”

數據來源于音悅臺聯合艾瑞咨詢發布的《2015年中國音樂粉絲白皮書》
首先是基于情感溢價的專輯消費。僅1.2億人口的日本,它的專輯還可以買1.5億張左右。所以張斗認為未來10年以內中國的專輯應該會賣出1億張,會有大幾十億的營收。
其次,是音樂周邊。音悅臺認為在未來周邊商品和專輯的消費比值可能在2:1,甚至是3:1。這個邏輯是基本成立的;
最后,就是粉絲基于互聯網的虛擬消費。比如映客等視頻直播的打賞消費市場很大,但基于偶像的情感類的虛擬消費還沒有開始。
不知是天生對數字敏感,還是這些數字已經在心中盤算8年,張斗興奮地計算著他的市場,“再加上廣告以及以后會切入的演唱會市場,所以我們認為,音悅臺未來至少是一個幾百億美金的公司,至少有一個幾億美金的利潤。”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琥珀;微信:weimic;聯系方式:chenhongwei@startup-part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