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過程往往很殘酷也很奇妙,作為一個90后,我最不喜歡被貼上的標簽就是‘90后’,創業本身失敗率極高,沒有必要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年輕人創業。年輕并不更容易成功,也不更容易失敗,讓我們走到今天的是對創業的堅持,當然還有幸運。”——智鼾墊聯合創始人劉瑤

當你聽到別人打鼾的聲音時在想什么,會怎么做?大概會錄下來然后放給那個人聽吧。但是有幾個人知道長期打鼾其實是一種睡眠呼吸障礙癥的前兆癥狀,又叫做鼾癥,這個病伴隨各種慢性病風險增高,5年的病死率居然有13%。學醫的劉瑤知道,所以在聽到爸爸的打鼾聲之后很擔心,于是決心為打鼾者設計一款產品,通過醫學干預改善打鼾的狀況。
14年的時候,劉瑤找到了同是學醫的中山大學醫學院的博士朱王勇,兩個人合計之后決定做一個能夠幫助改善打呼嚕狀況,提高睡眠質量的產品,于是智鼾墊就這樣誕生了。
14年底專利申請通過,2015年10月,公司完成由上海飛馬旅領投的數百萬人民幣天使融資,2016年3月1日,ESUN智鼾墊開始眾籌,目標是10萬元,眾籌上線8小時后,就完成了眾籌。
截止到3月17日,其眾籌金額已經超過33萬元。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劉瑤和她的智鼾墊走得一步比一步穩健,“取代家人那一下輕輕的拍背”是她和合伙人的初衷,那她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爸爸的鼾聲讓她擔心
劉瑤的爸爸總是打鼾。不僅讓媽媽無法安睡,自己醒來的時候精神狀態也很不好。
對于這一點,學醫的她比誰都有發言權。她專門帶著爸爸去醫院做了睡眠呼吸障礙癥的診斷。醫學院出身的劉瑤很清楚,如果爸爸打鼾發展成睡眠呼吸障礙癥,可能會造成全身器官病變,為了改善這個狀況她想了不少辦法。
戴在手上的所謂電流刺激手環、戴在耳朵的微覺醒高科技、戴在口里的矯治器,然而,不是佩戴不舒服,就是由于產品刺激導致的睡眠破碎讓他睡醒感覺比以前還難受,統統都并沒有什么卵用,而她爸爸又并沒到需要帶呼吸機的階段。無奈之下她找到了同是學醫的朱王勇。
研究之后他們發現,打呼嚕在醫學上是個挺尷尬的問題,對于重癥,有手術、呼吸機等手段,但是對于單純打呼嚕,尤其是還沒有生理損害的,反而沒有特別適合的辦法。
其實也并非毫無辦法,只是一些措施,以前的技術無法實現,又不太容易產生經濟利益,所以這個灰色地帶沒人愿意做。比如體位干預療法,各項研究證明,側臥的通氣效果和對打呼嚕的改善程度良好,且在依從性和長期堅持上具有極大的優勢。
從醫學上,他們注意到了體位干預療法。生活中通過觀察身邊的現象發現,打呼時被家人輕輕拍一下背,推一下,打呼就有了好轉。
“取代家人那一下輕輕的拍背”這個念頭一直植根在他們腦海里。就是這樣,智鼾墊的想法在腦海里初步形成了。
踩著坑突破瓶頸
有了想法,接下來就是做產品了,但是作為兩個學醫的人,劉瑤和朱王勇都是一籌莫展。為了找到合適的合伙人她可謂是費盡了心機。
用劉瑤的話說,他們要利用一切機會“勾搭”。為了尋找可能合適的團隊成員,她參加了各種創業沙龍,不停地向認識的人推銷自己的項目,看對方有沒有合適的同學朋友可以推薦。
通過一個人去找另一個人,再找另一個人,逐漸找到那個能勝任的對象,再一個一個去溝通說服,劉瑤用這種近乎原始卻是當時最有效的方法,“集齊”了她需要的人才。這中間還有一個頗有意思的“小插曲”。
劉瑤認識了一位有20多年工程師經驗的師兄,感覺很合拍,但是合作一個多月之后卻發現師兄還在同時做另外幾個項目,思考再三之后她找到這個師兄,促膝長談7個小時后,決定好聚好散。
“找到合適的人很不容易,沒想到剛找到就要放棄,但核心團隊的創業態度是最重要的,只能放棄。”劉瑤說。
研發是劉瑤團隊遇到的最大攔路虎,研發建模的過程是“一路苦撐過來的”。劉瑤告訴記者,一年前,她的想法是做一個可穿戴設備,打鼾者睡覺時戴上就可以改善打呼嚕,一年之后,劉瑤做出來的產品卻是一個“去可穿戴設備”的墊子,打鼾者睡在上面可以通過改變體位來止鼾,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轉變呢?
原來,劉瑤作為醫學生考慮的是產品在醫學上的有效性,設計師則從人性的角度考慮產品的舒適度,工程師從技術的角度考慮產品是否可實現。把產品從可穿戴變成不可穿戴就是設計師的主意:“沒什么人會喜歡在睡覺時身上還戴著什么,更何況還有不少人喜歡裸睡。”經過一場漫長的拉鋸戰,設計師說服了整個團隊。
目前,劉瑤和廣州市內多家醫療機構進行合作科技研發,能獲得一手的臨床鼾聲數據和最新科研成果。但此前他們也走了不少彎路。產品監測到鼾聲就自動啟動,這并非簡單的聲音分貝測定就可以達成,不然被測者即使說話都會造成產品誤啟動。
精準的鼾聲測試如何達成呢?劉瑤發現,對此有所研究的人在廣州寥寥無幾。她幾經周折找到了一個學生項目的指導人,該指導人愿意給他們一個相關的基本算法,但當他們準備向他請教更詳細的算法時,卻再也聯系不上這位指導人。
最后,劉瑤輾轉找到了一名研究者,招入麾下自主研發,并獲得來自醫療機構的支持,這才突破了研發瓶頸。
撞上門的投資人
談起創業,大部分人覺得最困難的可能就是融資了,但是說起劉瑤團隊的融資卻是頗有戲劇意味。
團隊的啟動資金來自劉瑤和合伙人,但是隨著產品的深度開發,所需要的錢就遠遠不是她和朱王勇能承受的了的,于是劉瑤就不停的去見投資機構,但是最后這筆投資卻是自己走進來的。
一次一家知名投資機構的投資總監來到廣州西門附近的一家連鎖咖啡廳,但是位置卻已經坐滿了,這時正好看見一個掛著“一起”牌子的屋子,以為是一間咖啡廳就信步走了進去,卻發現這原來是一家名為“一起開工社區”的聯合辦公空間,而劉瑤和團隊正是在這里辦公。
職業的敏感讓這個投資人打聽這里都有什么項目,于是劉瑤的項目進入了他的視線,當時他就去了還在重感冒的劉瑤的辦公室。經過一番交談,這個投資總監并沒有立刻回復,卻把劉瑤的聯系方式給了自己的同事,這里面就有劉瑤的伯樂,他看中了智鼾墊這個項目并且向公司進行了推薦,最終得到了肯定。
2015年10月,團隊最終完成了由上海飛馬旅領投的數百萬人民幣天使融資。現在智鼾墊項目被投資機構估值2000萬元,A輪融資也正在商談中。
“我愿盡余之能力與判斷力所及,遵守為病家謀利益之信條”這是每個學醫的人都會立下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劉瑤是一個創業者,但從本質上來說她還是一個醫者,創業是她踐行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方法,她也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版權聲明
本文由一起上原創,版權歸一起上所有。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轉載時,請注明轉載來源及作者姓名。如有其它需求,請聯系我們(微信號:LC-1030)。
關于我們
一起上(www.17shang.cc)是關注青年創業的社群驅動型媒體,志在發現和報道青年創業,構建青年創業交流與合作平臺。
尋求報道
請投稿至tougao@17shang.cc
項目融資
請將BP發送至90bp@17sh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