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魚與熊掌
可以兼得
創業者與老板的分界線在創業公司里很模糊,這兩個不同的名詞,在用法與含義上存在明顯不同。斧頭哥這樣去區分“創業者”與“老板”這兩個詞:老板重戰略,創業者重執行。
老板這個詞現如今也被不少創業者看成一種貶義,如果自己被稱為老板似乎像是被罵作“只吃飯不干活”的人,所以你可以在創業公司中發現CEO往往不會讓下屬稱自己為老板,甚至還設為公司規定:如果下屬稱呼創始人為老板自罰100塊。不過,創始人CEO在稱呼上可以不被稱作老板,但實際上還是需要具備老板的概念,因為創業過程中需要的不僅僅是執行力,還有戰略思維。
我國的創業者,大多強于執行力,弱于戰略思維。
傅盛曾經請管理專家給獵豹做診斷,最后結論是,獵豹還是一家創業公司。當時填了一個公式:公司的好壞=戰略*執行。在他看來,這個公式存在一個問題,它會把戰略方向與執行力放在同一個維度思考。
其實,大部分創業者,都是從執行層面上跳出來的。所以創業者常有一種錯覺,靠執行力就能取勝:“幾個哥們很努力,大家很有經驗,最牛叉的人,肯定沒問題。”傅盛認為這個話其實是錯的,“你絕對不是最好的人或最有經驗的人。如果相同領域大公司跟你競爭,它有更強的資源招到比你更好的人。”
傅盛當年做金山時,幾乎集中了全公司的力量,但就是追不上作為競爭對手的大公司。“執行力比不過,只能不停創新。你做一個,他抄一個,還比你更好。后來我想明白了:在PC,尤其對手視野范圍之內的任何安全創新,你都是打不過的,反而變相成為別人的產品經理。”
后來,傅盛帶領團隊制定新戰略,把公司業務的主戰場從PC轉移到移動互聯網,才有了如今發展的好局面,并總結出了一個新的公式:公司的好壞=(戰略*10)*執行
如果說大部分創業者都重執行,那么剩下的小部分就直接脫下了創業者的外衣。他們都頂著企業老板的頭銜到處蹭吃蹭喝,報名學習企業管理課程,卻長時間沒見到他的公司業務有明顯的進展,然后過一段時間就銷聲匿跡了。
這在創業公司來說,是極其不靠譜的,即使是公司已經走到了C輪甚至D輪,創始人還是需要保持一個創業者的心態。比爾蓋茨曾說:微軟距離破產永遠只剩下18個月的時間。所以作為創始人,沒有什么理由停滯不前。
在這里就不再專門舉例論證了,因為不是創業者的老板,一定做不成創業公司。繼續沿用傅盛的公式:公司的好壞=(戰略*10)*執行,即使你的戰略值再大,在執行力不超過1的情況下公司都會大打折扣。
其實,斧頭哥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要將老板與創業者區分開,而是希望將二者思維統一,不論是老板還是創業者,都只是稱呼上的不同而已,但是在公司層面上,身為創始人也好、合伙人也罷,都需要靈活的變換這兩種角色。
如果創始人過度關注在執行細節上,不僅在戰略上會存在風險,對下層管理者也會有不小的影響,會致使管理者們怠于工作甚至袖手旁觀,因為這對于管理者來說是一種不信任的行為;如果創始人過度關注在戰略層面上,下層管理與執行人員將會失去動力,一方面在不關注執行效果的前提下制定的戰略一定是不著邊際、無法落地的,另一方面領導者不去推動方案執行落地的戰略都是紙上談兵。
所以,在執行前根據經驗制定戰略,在執行中將反饋的問題進行匯總并帶領團隊解決執行問題,在發現戰略方向出現問題時能夠靈活的調整戰略,才能帶領公司更加安全、快速地前行。
斧投邦,三板斧旗下創投品牌,為投資人精準匹配優質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