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碼客幫創始人趙廣;UUP主持人張雍;三板斧創始人張海兵)
4月26日,碼客幫創始人兼CEO趙廣做客創投類廣播訪談節目——UUP,這是由深圳電臺音樂頻率飛揚971和深圳多家創投機構聯合制作的一檔節目。
軟件外包是個傳統的IT技術服務行業,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其中的環節、流程和服務?這樣的做法可行嗎?對其他傳統行業的革新者有什么借鑒?看電臺直播間,趙廣與深圳市三板斧投資管理有限公司CEO張海兵、主持人張雍共同探討傳統IT技術服務行業擁抱互聯網的正確姿勢。
一、以下為訪談實錄(部分):
Q:這個項目是什么產品?
趙廣:碼客幫是一個基于人力眾包+軟件工程SaaS化的互聯網軟件技術服務平臺,為互聯網創業團隊或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提供技術服務。
Q:您發現了哪些行業問題?
趙廣:我們在創業前找方向時,在孵化器和一些創業的活動中結識了不同行業的創業者,發現他們在產品落地時都存在技術能力不足的痛點,雖然有些創業團隊有技術合伙人,但這個技術合伙人通常只擅長一到兩個領域,產品的落地則需要產品經理、UI設計師、前端開發、后端開發,甚至還需要iOS/安卓開發,所以超過50%的團隊都有找過不同類型的技術外包,但滿意度卻低于20%,其中如何挑選外包團隊、外包價格過高、交付質量差,是最大的三個痛點。
Q:何時開始做這個產品?
趙廣:在完成市場調研后,我們三個合伙人之一的徐凱是在去年8月底最先離職出來的,所以項目是8月底啟動的,我是在國慶以后離職出來才全職投入到該項目。
Q:公司及產品現狀?
趙廣:團隊目前11人,碼客幫注冊程序員有1萬名,其中500人完成了認證和能力審核,在今年1月份上線正式版本后,截止目前,平臺發布需求200多個,共服務40多個客戶,在平臺完成50多個項目的對接。
Q:你的合伙人是什么樣的背景身份?
趙廣:我本人是08年從中山大學軟件工程碩士畢業以后進入華為的,在華為工作了近8年,直到去年國慶以后出來創業,期間從事過軟件開發、運維、架構設計和軟件項目管理,也有接近1年的開源社區運營。06年在校期間,創辦了一個電子書社區,用了一年多時間共有20多萬會員注冊,后來因為工作原因把這個社區轉手了,另外在12年的時候創辦了一個技術社區:運維派,目前已經是華南地區最大的IT運維技術社區。
我的另外一個合伙人,吳正華,是我研究生同學,他分別在Oracle有6年、華為2年的工作經驗,還有一段時間在美國硅谷工作,之前主要是從事數據庫、云計算相關的開發、行業分析、市場等工作,他不但技術能力突出,市場前瞻性也非常敏銳。
還有一個合伙人,徐凱,他之前是在國內Top3的軟件外包公司——軟通動力,在11年的時候帶了一支外包團隊,參與了我所在的項目組,共同工作了3年,14年底他去了TCL移動互聯網部分從事架構設計,所以他是我們幾個合伙人里既理解外包行業,也有互聯網基因的混合型人才。
另外,我們的市場和運營的負責人,也有非常豐富的行業經驗,他們加入進來后,對整個團隊的幫助非常大。
Q:碼客幫是如何保證產品交付質量的?
趙廣:我們從一開始就明確了采用人力眾包+平臺工具化的打法,雖然軟件需求很難標準化,但我們從需求的入口、開發、交付這些環節上借助工具來降低每個需求對平臺人力的消耗,提高平臺工作效率。
對于質量這塊,我們主要關注如何把控好負責需求開發的人和開發過程,一方面加強對程序員的審核,我們除了通過對其簡歷、歷史項目案例的審核,另外我們集成了在線能力測評;另一方面平臺提供了項目管理、代碼托管的功能,加強對軟件開發過程的QC。
另外,我們開發的評估系統也將于五一后上線,在線演示和代碼質量檢測功能也在開發中了。所以,我們整個平臺的功能規劃和人力投入,都是圍繞如何提升軟件眾包的服務質量來做的。
雖然軟件眾包還存在很多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也非常希望和友商一道教育好市場、服務好客戶,只有把這塊蛋糕做大了,大家才有機會。
二、在長達一個小時訪談最后,創業導師張海兵也對碼客幫及其所從事的領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1、軟件外包這個市場規模達到萬億,針對創業者的軟件眾包,這個細分的市場,在現階段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需求也會越來越大,所以市場方向這塊,我認為OK。
2、團隊背景不錯,既有傳統IT,也有互聯網的混合基因,也比較適合來做這件事。
3、在運營方面,雖然還有一些改進點,但對于一個早期創業項目來說,不能用A輪或B輪的衡量標準,主要還是看團隊接下來的執行力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