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決定質量,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發展
樓宇經濟已經成為推動城市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本周,由成都市商務委、成都市質監局主辦,成都市樓宇經濟促進會、成都市標準化研究院承辦的中國樓宇經濟城市合作暨國家級樓宇經濟服務標準化試點工作會在蓉舉行,這標志著中國樓宇經濟標準化建設由此開啟了新的篇章。而作為全國首個樓宇經濟國家級服務標準化試點城市,成都創新發展樓宇經濟的探索、實踐和經驗成為與會嘉賓熱議的內容,發展樓宇經濟將為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注入新動能,引領全國樓宇經濟高質量發展更成為了各方的共同期待。
開展多項首創性探索
成都樓宇經濟生態圈已具雛形
發展樓宇經濟是成都突破土地資源限制,優化拓展城市發展空間,促進高附加值產業集聚,培育經濟持續增長動能的重要選擇。在學習國際、國內先進城市經驗基礎上,我市就產業功能區規劃、產業政策引導、重大項目扶持、行業標準化建設、政務服務體系打造、專業人才培養、公共服務平臺搭建等樓宇經濟各個領域進行了多項具有首創意義的積極探索。從標準化切入,加快樹立樓宇服務高端導向,堅持“政府監督、行業自律、市場主導、公眾參與”原則,引導樓宇行業規范自律,推動商業地產市場由零散、粗放的“地產+商業”發展模式向集約型、內涵的“產業+運營”發展模式轉型,取得了顯著成效。
來自第三方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已評定超甲級、甲級商務寫字樓30棟,總面積256萬平方米,平均入駐率超過80%。吸納就業10萬余人,其中40%為跨國企業高管和高級技術人才。其中,仁恒置地廣場、IFS國際金融中心、來福士廣場等19棟超甲級、甲級商務寫字樓年均稅收貢獻均超過億元。2017年,中海國際中心稅收貢獻就達13.20億元,成為成都首個“十億元樓宇”。成都超甲級商務寫字樓之一的仁恒置地廣場,入駐IBM、德國大眾、杜邦等世界500強企業近40余家,成為西部地區世界500強企業最集中的商務樓宇。
全市范圍內“一樓一特色、一樓一產業”的專業化、特色化格局初步形成。截止2017年,各區(市)縣包裝培育電子商務、金融、服務外包、文化創意、創新創業、研發設計等各類專業特色樓宇250余棟,金融服務、專業服務、貿易零售、高科技等行業租戶占比分別達29.5%、20%、16.6%和13.6%。打造“雙創空間”220余個,運營面積達1540余萬平方米。其中國家級雙創載體38家、國家級眾創空間數量21家。俠客島、MFG創客聯邦、優客工場、蓉創茶館、游戲工廠等一大批中國式”WE WORK”聯合辦公載體在蓉誕生,成都成為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國聯合辦公第三城,這為來蓉發展創業的“蓉漂”們扎根成都、融入成都創造了良好的職業環境。
與此同時,通過實施“政務服務進樓宇”工程,大力推廣錦江區“1+N”樓宇服務站建設經驗,優化整合招商宣傳、政策指導、金融服務、政務服務、法律咨詢等公共服務資源。目前,一站式樓宇政務服務模式已在我市的高新區、武侯區、青羊區等中心城區復制推廣。全市已設立樓宇政務服務站點230余個,基本實現重點樓宇滿覆蓋。下一步,隨著“互聯網+”、“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模式興起和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日趨成熟,樓宇政務服務模式,還將逐步向近郊城區擴面推廣,向網絡化、智能化全新時代邁進。
陣痛之后華麗轉身
推動樓宇經濟轉型升級成樣本
“成都的樓宇經濟,尤其是商業地產一直是全國行業里關注的焦點,但前些年的關注更多是因為成都商業地產的投資規模比較大,上的節奏比較快,所以很多行業里的人有擔心、有質疑,有些企業在運營過程當中也確實感受到了不小的壓力,但是短短幾年時間之后我們看到,成都商業地產調整轉型取得了很大成效,可以說從一個‘問題城市’已經轉變為一個活力城市、創新城市和經驗城市”。長期關注成都樓宇經濟發展的全聯房地產商會商業地產研究會會長王永平有感而發地說道,現在在成都有一批在全國樓宇經濟里具有樣板性的項目,如太古里、IFS、銀泰In99等,具有高水平、高成長性、高關注度的特點。同時,成都在樓宇經濟的標準化方面從最早嘗試做標準,到率先按這一標準開展評定工作,“不僅做起來了,而且有聲有色。因此,我認為成都樓宇經濟轉型發展能夠取得好的成績,應該說一方面是得益于成都市經濟的高速增長,在發展中解決了一些矛盾和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地政府充分發揮了引導調控的作用,包括幫助樓宇企業開展‘二次招商’,率先對住宅底商進行調控等措施,都充分體現了成都在樓宇經濟發展中,從重數量轉向重質量,從重開發轉向重運營,從重商業轉向重產業轉變的邏輯,這為全國樓宇經濟的轉型創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無獨有偶,來自國際房地產顧問“五大行”之一的戴德梁行大中華區策略發展顧問部高級董事 Adam Rush則就進入新樓宇經濟發展階段后,成都有望進一步發揮引領作用帶來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為近年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中涌現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目前,全國各個城市都已開始關注并著力發展城市樓宇經濟”。他說,隨著城市經濟發展的提速,各個產業邊界開始模糊,大產業、大經濟時代到來,傳統的樓宇經濟模式也開始發生變革,越來越多的商業樓宇進入了樓宇經濟的陣營,例如寫字樓+購物中心+商業街區+酒店+服務式公寓+產業園區。而新樓宇經濟下的經濟產出發生了從3到N的變化,即從3率(出租率+納稅率+就業率),到“朋友圈”—產業鏈、生態圈的演變。更重要的是,新樓宇經濟下,隨著樓宇類型的增加以及內外經濟生態圈的建立,1+3模式被徹底打破,6+N模式開始出現,N則表示新樓宇經濟下更加復合化和多元化的經濟價值產出。
Adam Rush進一步解讀稱,2017年,中國樓宇經濟有四個顯著特征:“綠色”“場景”“智能”“重塑”。在此過程中,成都樓宇的生活便利度、建筑質量方面不輸一線城市,甚至領先于西安、武漢等城市,這是成都得到廣泛認可的原因之一。特別是成都出臺多項政策,力求打造“西南樓宇經濟樣板城市”,形成了可面向全國復制推廣的樓宇經濟發展經驗。比如昆明、西安,正在以成都樓宇經濟的發展模式為藍本,著力發展代表城市現代化發展面貌的優質寫字樓。
兩年形成試點成果
以標準化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獲批國家級樓宇經濟服務標準化試點、開展國家標準制定工作既是肯定和認可,更是責任和重托。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發展樓宇經濟已經成為推動城市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成都樓宇經濟發展起步早、創新多、亮點足,組織架構國內首創,政策體系日趨完善,行業標準化工作在全國走在前列。其中既有制度的創新,又有方式和方法的創新,是我們深化改革、轉變經濟職能、強化監督、科學引導的一次積極探索和實踐”。
商務部流通司相關負責人在致辭中表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基本要求。商貿流通的現代化離不開主體、客體、載體、技術、服務、信息在內的全流程標準化建設,而服務的標準化是整個運行體系當中最為關鍵的要素,沒有服務的標準化,企業之間的協同效應就會大打折扣,就會影響到整個流通與服務的效率,就會在國際合作的領域,以及在國際化的發展過程當中缺乏共同的語言。因此,成都積極開展國家級樓宇經濟標準化試點,是新時代、新常態背景下落實中央有關精神、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的一項務實舉措,也是推進內貿流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內貿流通質量和水平的創新實踐。“成都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又有著現代時尚感的城市,是一個既固守根又勇于創新的城市。希望成都樓宇經濟標準化試點能夠大膽創新、深入實踐,形成一批可面向全國復制推廣的經驗和模式,為全國提供更多的實踐經驗和參考案例,也為進一步完善中央與地方標準化工作聯動機制樹立先進、打好樣板”。
據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3月,該委聯合市質監局已正式出臺《成都市國家級樓宇經濟服務標準化試點方案》,建立了市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相關市級部門參與的成都市國家級樓宇經濟服務標準化試點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全面統籌標準化試點重大事項。“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商務部、國家標準委總體要求,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國家試點”。結合成都市各城區樓宇經濟發展趨勢特色,抓好《試點方案》落實。以試點為契機,加快建立“標準制定”“標準實施”“標準評估”和“組織保障”四大體系,以標準化推動成都樓宇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同時,為廣泛聯合全國各大城市,國際、國內行業協會、科研院所和企業機構,成都市將在樓宇經濟相關政策研究、區域招商、行業培育、平臺搭建、人才培養、信息化標準化等領域與全國各大城市、各大機構開展合作,共同打造中國樓宇經濟生態圈。力爭用2年的時間,總結一批、提升一批、創新一批成都樓宇經濟標準化成果,在樓宇經濟標準制定、樓宇分類評定、行業組織建設、行業交流平臺搭建、樓宇大數據平臺建設、服務品牌及營商環境打造等7個方面爭創全國一流。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樓宇經濟發展經驗。為全國樓宇分類引導、梯度培育、特色打造、規范發展夯實技術支撐。為進一步推動中國服務標準走出國門,貢獻成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