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運營,如今幾乎每個企業都在做,但不是都能像“秦朔朋友圈”這樣做出成績的。秦朔,這位中國傳媒行業的標桿人物,早早成名、統領過一千多號人馬的前報社總編輯,在傳統媒體行業沉浸25年后選擇重新出發,在47歲知名之年創辦自媒體“秦朔朋友圈”。不到半年,“秦朔朋友圈”微信已吸粉無數,微博粉絲也超過383萬人。
從傳統媒體出來后,秦朔對于自己在體制內的工作有了更多局外人的思考。本文為美通社專訪中國傳媒界領袖級人物秦朔,聊一聊關于媒體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整理編輯。
記者:您怎么看大家都在議論的“傳統媒體時代走向終結”?
秦朔:傳統媒體,特別是優質的傳統媒體,大家都認為2016年可能更糟,幾年之內就考慮崩盤的問題,我現在的看法恰恰相反。傳統媒體的下滑并不意味著媒體不行了,更不意味著內容產業不行了,相反它預示新的內容產業黃金時代的來臨。媒體的載體形態也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但對優質內容的需求還是永遠都會存在的。
所以,如果只看傳統媒體的部分,你會覺得這個產業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但如果你放到一個大的文化產業格局里,我認為總的社會對于文化的需求是極大地綻放與爆發,發展得非常好。
記者:您如何看待自媒體未來的發展呢?
秦朔:我認為中國自媒體未來會沿著兩個大脈絡發展:一個脈絡是天女散花,大家在業余時間從事各自擅長的事情,屬于業余性質;另一方面可能會形成大樹經濟,不僅僅是個人的媒體,更會是優質內容的提供商,他跟我們過去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可能沒有本質區別,都是作為一個優質載體而存在。
記者:如何看內容和平臺的關系?
秦朔:平臺是非常重要的,是專業分工的產物,而且靠我們的力量是改變不了的。另外,傳統媒體人要創業還是依托這些已經很成熟的互聯網平臺比較好,非要自己做app短期內都是不靠譜的,因為這個平臺會幫你解決很多技術上的問題,你只要深耕細作內容,發揮自己的原有優勢就可以了。所以對我來講,三年內絕對不做app,就是在現有的平臺上集中全部的精力、心血去打造優質的內容。
記者:現在不少傳統媒體人也都走出去進行二次創業了。對于這部分“走出去”的媒體人,有何建議? ? ? ? 秦朔:我個人很看好能夠提供優質內容的媒體人轉戰新媒體。
1、義無反顧。如果真正要自媒體創業,還是要義無反顧地走出去,不能腳踩兩只船,心態應該是純正的,利益熏心要不得。總之,要轉趕緊轉,不轉的就好好做。我看到也有一些人,一邊上班應付工作,另外忙著自己開微信號。我認為這種情況無論對個人還是傳統媒體來說,都不是長久之計,如果真正想長治久安,還是應該出去,別牽牽扯扯了。當然如果傳統媒體有體制創新就更好了。
2、要勇于試錯。傳統媒體過去覺得自己是內容生產的主力軍,但現在內容生產的格局可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傳統媒體不轉型不創新不改革,恐怕很難逆轉。不懂技術不可怕,核心問題是真正進入移動端后,你會不會被打蒙?換句話說,由于傳統介質的限制,傳統媒體內容生產形成了很多條條框框。但是在移動端媒體生態,內容生產的樣式空前活躍,所以這時傳統媒體人寫的東西用戶是否愛看?所以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傳統媒體人還是要培養敢于變革和變化的心態,一切都可以改變、顛覆、嘗試。通過鼓勵嘗試,慢慢地探索出一些模式。
3、團隊打天下。自媒體靠個人很累,究竟能持續多久是個問題,新媒體絕對不是一個人能做好的事,一定是一個團隊作戰。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說,羅振宇、吳曉波、秦朔他們也是個人。但是我想問,天下有幾個羅振宇、吳曉波呢?他們拼的都是過去二十幾年積累的東西!團隊中每個人應該各善其長,如寫稿、組稿、社群運營、經營管理等等。這時,如何有效地組建一個富有戰斗力的團隊,如何管理好這個團隊就顯得至關重要。
4、最重要的不是品牌,是人。因為你的那些品牌,在80、90、甚至00后那里沒有積累,人家根本就沒看過也不知道,所以千萬別再說我品牌很牛。我認為品牌不是重要的資產,最最重要的是人,優質內容的原創者和專業的團隊。未來傳統媒體的更新、活性化也要圍繞人的價值來實現,或者想法設法探尋這些人在移動互動網背景下最高價值的實現方法,要想方設法吸引、留住優質人才。
這次《2016中國記者職業生存狀態與工作習慣》調查,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媒體從業人員收入調查這部分,薪資從2000以內到三萬以上大概分為6個層級。以我有限的了解,媒體從業人員辛辛苦苦地記錄這個時代,但他們的生存狀況正在成為這個時代的棄兒,或者說已經成為了一個逐步邊緣化的群體。我覺得如果再這么不管不顧下去,輿論陣地都有失守的危險。
傳統媒體的危機感很可能來自那些不是媒體人的優質內容生產者。原來我們可能只認可傳統媒體的生產形態,但事實上,傳統媒體人在很多領域并沒有他們的采訪對象更專業更有話語權。如果這樣一些人、機構也加入到內容生產中,并引入互動機制,那么這些所謂的“業余”生產者甚至會比職業生產者(靠薪水活命)的能力還要強。所以,傳統媒體人一定不要覺得自己天然就比其他人有優勢。
記者:您覺得自己屬于內容創業嗎?
秦朔:毫無疑問!創業初始全職員工很少,更多是兼職員工運營,助理負責排版,一個遠親幫我打雜,又聘了兼職做圖。我本人不用管人財物,沒簽過合同,沒寫過軟文,就是專注將內容做好。到今天為止,從業二十五年,我沒有給任何一個企業打過任何電話求贊助支持,就只專心做一件事,搞內容!生產優質內容,同時互動技術體驗與高品質內容相結合。
記者: 什么是企業新媒體的正確心態?
秦朔:1、要有新思維。企業的的確確要轉型到新媒體。轉型新媒體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不僅僅是媒體形式換了,而且要新思考。從內部煥發動力,動用互聯網思維激發需求、滿足需求,要時刻關注消費者需求滿足和變化的問題。
2、正確的價值觀。新媒體里還是有很多水分或者不正之風,例如花錢買粉、刷屏、水軍之類?,對待這種情況,企業一定要慎重。即使在互聯網時代,還是需要一些情懷、態度、獨立的思考和見解,要有很好的定位,要有正確的價值觀。總之,找準定位,不輕易游移,不盲目跟風。
3、適應移動端需求。大量企業的宣傳報道,如何適應移動端需求做出內容的創新,不僅僅是內容本身的議程設置、概念營造,還包括表現形式,如H5、視頻、音頻、圖文、全媒體,還有線下的互動、社群、數據庫的營銷等等,傳統企業這方面做得還是不夠,他們的操作方法還是簡單、傳統的老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