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下半年以來,移動互聯網創業,尤其是O2O創業的的確確是經歷了生死一線的考驗。其中有不少創業公司沒有熬過嚴寒,活活地凍死在了這個寒冬。甚至若干知名的互聯網創業企業的日子用蹣跚苦熬來形容也不為過。尤其是到了2016年,隨著美味七七這家知名互聯網企業轟然倒地的消息開始在互聯網上發酵,一時間互聯網創業者們的心里負擔可想而知。
然而寒冬臘月猶有寒梅,十步之內必存芳草!從2013年到2015年移動互聯網創業的局面經歷了從大行其道、熱火烹油到談之色變、嚴寒徹骨。只是移動互聯網創業,尤其是O2O創業經歷了這一輪高開低落,沒想到卻意外催熟了另一個領域的創業勢頭。
沒錯,這就是兼職市場!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投稿人從團購火爆起就一直在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就職市場、運營,也算親歷了兼職用工市場這幾年的一些變化,當然也看到了這個市場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正因為這幾年頻繁對兼職人員的用工需求,并且也曾困擾于兼職服務市場的凌亂現狀。因此才愈發希望這個市場真的出現一些能夠帶來變革作用的創業公司。
然而雖然兼職市場的創業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卻極少見到能夠真正落地解決傳統兼職市場問題的玩家。據筆者了解,2015年在兼職市場前后出現過四百多家大大小小的玩家。不過時間推進到2016年,我們偶然回頭,卻吃驚地發現真的在兼職市場上產生并正在產生一定影響力的兼職創業公司不過單手之數。
400減去5等于多少?一個多簡單的數學題,然而這道題對于在兼職市場創業的玩家來說卻顯得殘忍無比,血腥非常!這是否意味著不過區區一年的時間,兼職市場玩家幾乎是集體陣亡?
兼職市場創業的局勢為何會槽糕到這個地步?據筆者看來,回歸到商業本質和兼職市場面臨的現實問題,這個答案似乎就已經不言而明
筆者發現陣亡的創業玩家,大多根本沒有深入了解過兼職市場的業態、問題,只是借著移動互聯網的大潮,瞬間糾集三五個人開發一款app或者微信公眾號,然后喊著顛覆傳統的口號就貿然殺入了兼職市場。
然而他們所做的不過是搭建了一個粗糙的兼職信息展示和企業兼職用工的撮合平臺,置于其他方面,竟然毫無改變。這跟傳統的提供兼職服務的傳統公司有何區別?區別當然有,至少它們接單、下發訂單的工具完成了從電話到微信或app的升級!只是然并卵,這樣創業的結果很明顯:鎩羽而歸!
很多玩家在兼職市場創業伊始會覺得比較順暢,因為彼時他們實力有限,接觸到的兼職用工需求也比較單一簡單,無外乎一些發單掃樓類的兼職用工。可當他們在兼職市場浸潤的更久一些,他們恍然發現了不對勁!
為什么我提供的兼職總是跟企業的兼職需求不對稱?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數據庫,才發現原來除了簡單地推,我們竟然什么都做不了。等到想改變,卻發現為時已晚,自己那些最多最大的B端客戶也就是那些移動互聯網企業已經紛紛停止推廣,甚至已經倒閉。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除了停業關停,他們別無選擇!
據筆者了解,兼職市場里其實很多玩家都是互聯網創業領域的老兵,他們不乏社交關系,不少B端客戶。可是他們還是垮了!因為,只有一端可控的市場,終究面臨失靈的局面。
這些玩家的數據里,大量充斥著未完成訂單、已取消訂單、惡評訂單。原因只有一個,他們沒法管控兼職。
原因有二:一者他們急求快速鋪張,訂單常態下都是下發給了自己的合作領隊,而非自有兼職。人都不是你的,何況心?這種狀況,就不用談兼職管控了!
其二,大部分玩家都沒有搭建兼職的信用體系,如遲到、爽約之類的記錄,從來都沒有納入到兼職管理制度中,更多還是靠人盯人的車輪戰模式。
絕大部分玩家通常的做法都是根據企業客戶的需要,按量按質供應兼職,然后交易結束。可現實狀況下,企業客戶所需的不僅是人,更重要的是方案和兼職管理。畢竟直面兼職這個事情,他們并不擅長。如果把數量、質量、方案、管理作為企業客戶的四個遞增需求,那么只能滿足最簡單需求即數量的玩家就不得不先行退場。
圈內有大佬說,現代做企業服務的創業公司成敗與否的關鍵在于,能否就企業的某項具體痛點提供系統性的解決方案,而非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當然,筆者開文已經說明,兼職市場確實留存了幾家對傳統市場產生不小影響力的創業公司。這些創業公司已經具備一定的客戶和兼職資源積累,甚至有一些公司已經具備了初步造血的能力。只是筆者兜頭涼水潑下,他們的實際狀況真的如同他們自己宣稱的那般理想和凱歌高奏嗎?
筆者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經常會看到有些玩家動輒喊出諸如“行業引領者”“領跑者”之類的口號。可是面對僅上海會展行業就達5000萬的市場規模而言,玩家們到底有多少底氣可以大喊口號!
①服務做得好不好,兼職和企業才有發言權
玩家的服務到底如何,并非是靠融資和自我品宣創造的。實際上,這個評判權始終牢牢地握在兼職和企業手里。筆者相信,只有始終堅持為兼職人員創造福利,為用工單位提高效率、簡約成本才是兼職平臺的生存之道。
②APP不是創新!變革在哪里?
雖然在兼職市場已經陣亡不少玩家,然而的確有些玩家已經做出一定的規模和成績。兼職市場創業應該怎么干?
可以看一下“獨立日”的一些做法:
首先,他們認為兼職市場要自己招募人員才能增加收入提高素質,因此選擇了最臟最累的B2C。
其次,不打游擊戰。獨立日創始人潘鵬說:“不是沒有機會拓展其他城市,而是我們認為上海這么大的市場,我們離做好它還有一段距離。拓展城市并不難,難的是如何一步一個腳印。”
再次,粉絲經濟。利用粉絲經濟完成智能匹配,形成業務閉環。
最后,前程艱難、目光遠大。
當然,在兼職市場一定還有很多已經成型或者還在醞釀的優秀項目。在此筆者不能一一詳述,但筆者相信只要堅持服務好兼職和企業的原則,實實在在地落到泥土,那么開出來的花一定燦爛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