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的戰爭時期,毛澤東讓中國共產黨這一品牌贏得了中國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最終取得了勝利并創建了新中國。那么,今天的創業者,能夠從中學到什么呢?又應該如何塑造自己的創業品牌呢?本文從抗戰勝利的過程中,單獨剝離出“品牌”這一概念,提出塑造品牌的6個要素,希望創業者有所借鑒:
在獨裁扼殺、軍閥擠壓、列強入侵、在中國共產黨發展初期最困難的歲月里,毛澤東雖然不懂CIS形象識別、SWOT分析這些時髦名詞,但他一定深知品牌,也就是中國共產黨在人民中的口碑,對中國共產黨的生存、發展能起到生死攸關的作用。
毛澤東對中國的國情有極其深刻的認識和理解,蔣介石說:誰控制了中國的大城市,誰就控制了中國。而毛澤東說:誰贏得了中國工農的心,誰就贏得了中國。
當星星之火尚未燎原之時,毛澤東把中國分成7個階級;再進行目標市場選擇(Targeting):工農無產階級雖然掌握的財富少,卻是人數眾多且掌握著生產技能,對改變現狀最迫切。通過定位(Positioning)確定共產黨代表工農的利益,軍隊是工農的武裝。
共產黨的宗旨和理念沒有國民黨那樣復雜,而且隨著時代的需要不斷調整,如“打土豪,分田地”、“打到日本帝國主義及一切走狗”、“推翻三座大山、翻身做主人”,這些宗旨能用極其通俗的口號傳播出去,讓工農及部隊一看就明白,一看就死心塌地地跟黨走,跟他鬧革命。 而我們當今一些企業的產品名稱不但缺少內涵,產品缺少潛力,而且經營宗旨、理念都空洞乏味而且雷同,再抱怨員工對此缺少共鳴和熱情,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毛澤東的產品——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在市場擴張的關鍵時期(戰爭時期),其質量之高,連其對手都佩服的五體投地,在和最強大的對手進行競爭時(朝鮮戰爭),雖然產品缺少現代科技包裝(飛機大炮等裝備),但依靠其完美的質量(部隊戰斗力)和高超的營銷策略(戰略戰術),也讓這個強大的對手乖乖的認輸。
毛澤東對產品質量重要性的認識,是深刻的,對怎么提高產品質量,更是有著高超的管理思路。毛澤東是靠軟件靠文化來塑造他的部隊的,也就是靠價值觀和行為規范來提高其素質。
市場營銷,是市場競爭的手段,更是塑造品牌的必要流程,放在戰爭年代,也就是毛澤東的戰略戰術了。
他的“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也是當今市場營銷的經典之言。這句話兩個重點,首先是“優勢”,兵力不比敵人多七、八倍這仗不應該打;其次是“殲滅”,擊潰戰不能打,敵人跑了回來還是敵人,要打就是殲滅戰,不是俘虜就是殲滅,反正敵人是沒了。
毛澤東深知共產黨在中國民眾甚至世界人民心中美譽度的重要性。他用中國民眾能接受的語言方式告訴他革命是什么?“革”誰的“命”?“革”了“命”有啥實惠?于是各種通俗易懂的革命口號傳遍神州大地,農民一看就明白,跟著就“革命”去了。
毛澤東說過:“紅軍是戰斗隊、工作隊,更是宣傳隊”。每個士兵在一個新的地方都知道寫標語,作宣傳,連小兵張嘎都知道向一群鄉村小孩做一番演講,如果當今企業的員工都能有如此宣傳意識,其品牌的形成速度會加速多少。
思想統一、全員參與也是塑造品牌總重要的因素,其它因素都以它為基礎。當今的管理者最頭疼那些“你想東他想西”、“專門唱反調”的部下們。這種精神狀態下做品牌那是癡人說夢,當然這個道理誰都明白,但毛澤東是怎樣讓“員工們”都心甘情愿的“一切聽從黨指揮”的呢?
早期參加紅軍的,大多是為了混口飯吃,真正有覺悟的只是少數領導階層。共產黨靠什么秘訣提高了這些人的思想境界?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現在企業都認識到的一個法寶——“培訓”。
毛澤東有許多英明的管理模式,但紅軍時期的“三灣改編”卻是關鍵的一步,其主要措施就是支部建在連上,這些指導員是干什么的?解決戰士的思想問題,明白自己使命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