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 祝華鋒(杏樹林聯合創始人、阿里校友)
整理| nJoy
4月16日,2016初橙·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大會在杭州·夢想小鎮順利召開,在大會上,祝華鋒(杏樹林聯合創始人、阿里校友)發表了精彩的演講,發表了以下幾個觀點:
2. 提升醫生的就業環境,以此提升醫生的主動性,吸引更多人加入醫生行列; 3. 處方電子化能夠緩解慢性病患占用專家號資源過多的問題; 4. 目前互聯網醫療行業依然處于早期階段,急需各類互聯網人才加入這個行業。
以下是祝華鋒在“2016初橙·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大會”上的演講全文:
我以前在阿里巴巴B2B部門,現在創業做杏樹林,做了四年多的時間,在今年1月份拿到了3200美元C輪融資。我們團隊還是蠻欣賞阿里巴巴的文化,阿里巴巴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我們服務的對象是醫生,服務理念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醫生”。杏樹林希望成為全中國最大的醫生職業成長和臨床交流協助移動平臺。
其實醫療現在很多的問題,歸根到底就是九個字:看病難、看病貴、看病煩。中國為了解決這三個問題,經歷了很多次的醫改,推出了很多對應的政策,比如分級診療、遠程治療、醫生的多點和自由執業,以及處方電子化。
今天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在這些政策下,我們創業者能夠解決哪些問題,以及目前比較主要的問題,分別怎么解決。

△?祝華鋒在"2016初橙·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大會"上進行分享
中國醫療資源極度不均衡/
每一千個人口的醫生數量,其實中國和美國是差不了多少的。但是為什么中國看病這么難,三甲醫院中,很多老外跑到中國來,他如果隨便找一家三甲醫院,他一定認為說這里是不是發生了地震,或者自然災害,不然不可能會有這么多人的。
美國整體醫生的學歷水平都會比較高,但中國有85%的醫生都是碩士以下學歷。70%以上的醫生都是本科以上學歷,50%以上的醫生都是大專,甚至在很多農村鎮里面有很多的赤腳醫生。
這是第一個問題,就是醫療資源極度的不均衡。
我覺得去解決這個問題是有三條路徑:
第一,放大現有的優質醫療資源的能力。我舉一個例子,中國目前有280萬的醫生,影像科醫生大概有10萬,但這里面的水平差距非常之大。我非常喜歡踢足球,在2014年把膝蓋韌帶踢斷了,去了上海一家比較有名的醫院,最王牌的骨科。但是沒想到三個不同的副主任醫師,他們診斷結果是不一樣的。有的大夫說要做重建,有的大夫說要做保守治療。這還是在全中國最頂尖的科室,還是副主任醫師,都會出現診斷不一致,更不要說市、縣、鄉鎮這一級。
很多醫院的影像科醫生,他一天最多可以看一百張片子,有沒有可能通過互聯網的方法和工具,讓這個醫生一天可以看500張片子,把他的效能放大5倍,多解決5倍患者的問題,這是可以做到的。現在很多第三方影像,或者和影像相關的公司都在做這方面的事情。
第二,給基層醫生賦能。我剛才說基層很多醫生的水平都比較差,很多三四線城市的醫生,他們的醫學書籍仍然都是十幾年前,二十幾年前,大家能想象嗎?他們遇到一個病人搞不定問題的時候,沒有渠道去尋找資料,他們平常也沒有機會去協和、上海瑞金、中山醫院去進修。如何提高這些基層醫生的水平,我認為仍然是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工具。
打個比方,杏樹林或者移動醫療從業者,通過三年的時間可以幫助5萬名基層的大夫,提高他們針對常見病、慢性疾病以及多發病的診斷水平。每個醫生三年的時間,可以服務1千個患者。5萬個醫生,就是5千萬個患者。那他背后對應的就是5千萬個家庭,所以這件事情不僅商業價值巨大,社會價值也是巨大的。目前在做基層醫生教育的這些事情的公司也非常多,因為里面仍然有很多痛點是沒有被解決的。
第三個,要大力發展全科醫生。政府現在在強推分級診療這件事情,希望把小病留在基層,大病去醫院。政策雖然制定出來了,但是小病總歸需要醫生去看的。在美國和英國,全科醫生、家庭醫生是每個家庭健康的守門人,是初診的醫生。但是在中國目前還是以專科醫生為主,所以我認為在全科醫生這一塊領域,仍然有很多的創業機會。
這件事情做好之后,同樣可以很大程度的去解決慢性病、常見疾病、多發病的診治。患者再也不要小毛病,感冒發燒也要到協和去,搶占優質的醫療資源。
這是第一點,對應的是遠程治療和分級診療的問題,創業公司可以去做的事。

△?“2016初橙·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大會”現場
用互聯網提升醫生的生存質量/
根據我的調研,90%的醫生不會讓自己小孩去學醫,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最近這幾年醫學院招考的分數線逐年下降,因為找不到好的合格的學生。這是一方面,源頭的問題。
另一方面,現在還有很多醫生是在混日子,混吃等死,不求上進。問題在于這些人出了問題嗎,當然不是,是整個機制出現了問題。為什么這些四、五十歲的醫生不讓自己的小孩去學醫呢,因為現在醫生的職業尊嚴得不到保障,醫生沒有一個陽光化、合法化的收入。盡管一個醫生到了副主任醫師,他的收入是不錯的,但很多是灰色的,上不了臺面的。同時現在很多醫患關系非常緊張,醫生甚至有生命的危險,因為這種醫患的事件層出不窮。
很多高三學生不愿意學醫,體制內的醫生又不求上進,解決方案是什么,就是要推進多點執業和自由執業。目前也看到了越來越多的醫生從體制內出來,從以前相對計劃經濟內的人到現在變成市場經濟下的人。
我認為互聯網公司可以幫助這些已經在多點執業、自由執業,有很好的互聯網思維,有很好的服務患者意識,又有很好醫療水平的人得到比今天更高的收入,有更好的職業尊嚴,有更安全的職業環境。只有這樣子,才可以激發和激勵更多高三的學生們選擇學醫,只有這樣才可以激發現在的醫生不再混吃等死,不再不求上進。如果這些源頭的問題不解決,20年后這些人將是醫院的中堅力量。
處方電子化緩解掛號難問題/
目前中國的醫院還是以藥養醫的狀態,醫院50%以上的營收就是來自于藥品。政府也知道這會有很多的弊端和問題,但是我想這個放開是沒有希望的,但是暫時有些地方突破是有希望的。
比如一些慢性疾病,他吃藥是要吃好幾年,甚至吃到他去世為止。現在的狀況是,患者醫生只能給他開兩三周,最多一兩個月的藥,是不允許開一年半年。意味著藥吃完了,患者還得到醫院掛次號,開一次藥。如果是本地患者還好,如果異地患者不免舟車勞頓,浪費了大量精力財力,目的就是為了拿兩盒藥回家。
醫生同樣有痛點,因為一個三甲醫院的專家一天看30到50個患者。如果他是慢性疾病領域的話,可能一整天下來有30%到40%的患者過來就是為了開藥。這意味著什么?開藥的需求占用了大量專家號的資源。
有沒有可能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又解決了專家的問題,幫助醫生又把患者留存好、服務好。同時把號源釋放出來,拿去看那些更需要、更緊迫的病人,更有針對性的病人。
我覺得慢病的處方電子化,加上移動醫療平臺、傳統藥店,這里有很多機會,也可以很明顯地緩解痛點。
移動醫療依然處于早期階段/
最后寄語的兩句話,第一句話是說給已經在從事移動醫療領域的創業者聽的。我自己感覺,移動醫療不是一個短頻快、不是急功近利的行業,它是一個長跑、馬拉松的行業,相對于金融、游戲、旅游領域的創業相比,不是每天都能很開心。但這件事情的意義非常重大,需要每一個參與者堅持下去。
第二句話送給現在還沒有從事移動醫療領域的朋友們。我在阿里工作了五年多,在微信支付工作過三年,深知現在移動醫療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盡管有些人說移動醫療在2016年已經進入到下半場。但我個人認為,目前移動醫療還在很早的階段。在2010年團購千團大戰,我認為醫療領域要萬醫大戰,才能稱之為比較成熟的行業。
BAT、京東這些公司里很多很優秀的產品經理、技術人員、運營人才,仍然沒有進入到移動醫療創業大潮當中。他們現在可能還在這些大互聯網公司里,或者還在金融、游戲、電商、旅游這些行業里創業。現在很多人觀望著,我希望這些行業人才能夠一起進入到互聯網醫療領域,一起推動和改革這個行業。
提問:我們說大數據對移動醫療這一塊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我發現大數據的積累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互聯網已經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應該說大數據積累的途徑非常豐富了。我們能不能在社會上呼吁,本身很強的數據積累公司,把它們的數據分享出來,加快移動醫療的發展速度。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是不是能夠節省創業者探索的時間,以及節省數據積累上的精力,推動這個行業產業的發展。
祝華鋒:我們杏樹林就是做電子病例起家的,前幾年很多公司都在說大數據,但真正有大體量數據的公司就這么幾家。因為當你數據積累不到一定量時,談大數據都是空的。目前支付寶在做一個幾分,積滿多少分之后,你的信譽會不一樣,因為它確實有很大量的數據。你讓現在聚美優品,盡管它的數據很多,但出不來這種大數據。
哪些公司可以貢獻出相應的數據,因為醫療里最核心的還是電子病例。現在每個醫院都是信息孤島,不連通的。你在A醫院就診的結果,你跑到B醫院是看不到的,因為每個醫院的信息系統都是封閉的。其實系統就那么幾家大的公司在做,如果有大的軟件廠商愿意把這些數據共享出來,我覺得會有很大的推進。就拿我們自己來講,我們通過幾年的發展,也就僅僅積累了100多萬份電子病例而已,但中國每年的門診量大概70個億。
提問:祝總你好,我一直想問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一直在說大數據,但是作為一個患者來說,有誰愿意把自己的病例放到網上呢?我們知道互聯網是很好的,發展前景很有市場。那多少數據是能夠真正共享,而不是等待國家頒布這樣的法律?
祝華鋒:就像你說的,針對病例的隱私,美國是有法律法規的,但中國目前沒有法律法規。另外從電子病例上來講,一個公司的價值并不是說這個人叫什么名字,他的身份證號是多少,家庭住址是什么,這些數據不是我們關心的。我們關心的是他每一項的檢查結果,化驗單上各種指標,紅細胞、白細胞等各種參數。這些數據積累到一定的量,才有意義和價值。 這里有兩個要說的,第一,老百姓和患者確實需要被市場教育,就像今天丁香園做一個“丁香醫生”App,也做了很多患者的教育。不然每天你的朋友圈里都是充斥著各種養生文章,老百姓的意識需要一些時間慢慢改變。 另外,醫療創業公司也要到倒逼政府去立法。有了法律法規之后,老百姓或者患者會更加愿意、更放心把病例傳送到作為政府背書或者拿到相應許可的公司上面來。

為了健康,我們提倡健康環保的綠色出行方式,請優先考慮初橙推薦用車平臺——滴滴快車!
關注初橙公眾號,領取滴滴出行為初橙讀者準備的特別優惠券↓↓↓

2022-02-28 初橙修改了企業名稱
2022-02-28 初橙資本發布了 《懷阿里初心,服務萬千橙》的紅包文章
2022-02-28 初橙資本發布了 《懷阿里初心,服務萬千橙》的文章
2021-08-20 初橙資本發布了 《橙就他人 幸福自己丨傳承阿里味從我做起》的紅包文章
2021-08-20 初橙資本發布了 《橙就他人 幸福自己丨傳承阿里味從我做起》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