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行業中互聯網化難度最高的行業,且市場規模達萬億的農業電商被業內稱為最后一片藍海。而近一兩年來,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各種政策紅利的出臺、互聯網巨頭的布局以及各方資本的涌入,這片藍海可謂浪花四濺,農業創業生態圈正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
據統計,目前市場上爭奪農業電商蛋糕的大小平臺有將近4000家。就是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新創業團隊仍然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冒出,搖旗吶喊。另一方面,還沒站穩腳跟就已經倒下的也是一大摞,其中不乏已經完成A輪甚至B輪的項目。
準確把握一個產業時代到來的機會與節點,需要有足夠的商業遠見。領略過成功案例的意氣風發,也拜讀過很多掏心掏肺的前車之鑒,來三斤CEO陳選燦很清楚農業電商這條路不好走,但他看中其中的發展機會。“農業因為其本身行業的特殊性,注定了農業電商同樣水深。對于來三斤這樣的新項目來說,就要求我們從資金儲備、運營模式、團隊建設到整個品牌建設,都必須做好功課,任何一環都不能懈怠。具備了這些要素,就好比學會了游泳,再深的水也不至于輕易就沉下去。”
目前,已籌備多時的來三斤雖仍在內測中,但從其正在搭建的平臺來看,來三斤主攻農副土特產品方向,未來產品線將主要涵蓋南北干貨、山珍野味、茗茶酒飲、糧油米面、休閑零食等類目,與來三斤的名字倒是十分契合。

而說起平臺名字,陳選燦表示來三斤取得非常偶然也非常有意思。“早前我們到各地考察做市調時,經常也會順便買上一點當地的農特產品。當賣家問要來多少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消費者脫口而出”來三斤“,聽著聽著就覺得來三斤特別朗朗上口。后來團隊正式確定進入這個領域時大家沒少為取個啥名而犯愁,然后我們有個兄弟靈感一涌何不就叫“來三斤”呢。起初大家不覺得特別,但仔細一想卻都覺得“來三斤”和我們平臺定位特別符合,所以當下就定下來了。”陳選燦覺得,來三斤這名字雖然未必顯得那么高大上,但卻十分接地氣,這個名字一看就是要做大的節奏。
無論如何,農業電商的比拼終究要回歸到爭奪用戶的戰場上,來三斤能不能叫得響亮還得看接下來的運營。對于任何平臺來說,品牌就是核心競爭力,平臺打造爆款的能力越高,獲取用戶的希望就越大,與線下供應鏈的合作議價上也就更有話語權。
陳選燦透露,目前來三斤更深入、詳細的運營戰略還在不斷的研討中,很多想法不斷被推翻被否定再肯定,但項目前期不排除會采用打造爆款的方式來快速獲取用戶,因此在產品的選取上,也顯得至關重要,什么產品合適做爆款,什么產品不適合;而在產品供應方面,來三斤主要將各地名優農特產品生產商、農莊、基地以及相關的農副食品加工企業進行深入合作,保障產品的正宗地道和質量的安全可靠。
任何行業都存在著很多的發展機會,農業電商行業水有多深暫且不論,我們只看誰能游得更長久。不論是來三斤還是其他平臺,且行且看。
2020-04-28 來三斤發布了 《來三斤赴北科維拓股份考察交流,共謀強強聯手》的文章
2020-04-28 來三斤發布了 《來三斤走進湖北谷城縣,共商農特電商產業發展新路徑》的文章
2020-04-27 來三斤發布了 《來三斤走進蘭州市供銷社,共商轉型升級之路》的文章
2020-04-26 來三斤發布了 《來三斤攜手見福便利店,合力賦能新零售》的文章
2020-04-24 來三斤發布了 《來三斤攜手米海智能,共同踐行綠色公益事業》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