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到底能通過什么模式賺錢?“闖先生”創業服務機構的CEO湯明磊經過多種摸索,最后,選擇了做大企業的“外掛”投資部。
目前,“闖先生”即將為第三家大企業做投資項目篩選,并且已經有了自己的現金流,還被幾個眾創空間的大佬給看上了。起碼目前看來,做“外掛”投資部這個模式行的通。
湯明磊是南開大學2013級博士研究生,來自浙江,頭腦中也有浙江人的商業因子。2014年2月,在“雙創”口號的感召下,他一頭扎進了互聯網創業中,創辦了“闖先生”。
最初,他和小伙伴做創業服務團購,但是創業畢竟是小頻率事件,并且創業者也是少數,不像生活團購用戶群體大,最終項目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轉而,他們又做了“飛地孵化器”,即在天津的每個高校都安插一個眾創空間,標準化配置,內有商品展示和售賣。但最后發現學生創業者數量有限,消費能力也不行,做這種眾創空間,更多是公益性質而非生意,這次創業方向迭代也碰壁了。
兩次創業,讓湯明磊想了很多。他認為,孵化項目是“雙創”大背景下最主要的商業邏輯,創投機構提供服務,公司給錢或股份。
但是,第一,創業者都缺錢,第二,現在眾創空間太多了,許多眾創空間對創業者各種免費,把創業慣壞了,不愿意掏錢了。而好的創業公司是不愿意拿出股份的。
而且,通過對全國的實地走訪,他發現絕大部分眾創空間平時都空無一人。再看看國內各眾創空間的財報,大公司虧損三五個億的都有。他覺得,這種重資產的模式真不是普通創業者能玩的了。
那么必須找到一個新的模式。?
雖然之前的兩次嘗試都沒有成功,但是經過近兩年的積累,湯明磊卻在創投圈里積累了豐富的創投資源,尤其是創業項目資源。
“很少有機構可以在兩周內,找到幾百家運營良好的某行業項目,我們就有這個自信。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他說。
久經思索之后,他決定用創投圈的孵化的方式來服務傳統行業。
普通投資機構找項目進行孵化。而現在,湯明磊換了種方式,只是找某一行業的項目,推送給的不是投資機構,而是傳統的龍頭企業,然后再幫這些大企業做戰略投資,“闖先生”要做這些大企業的“外掛”投資部。
因為模式比較新,“闖先生”得到了國內眾多創投機構的支持。俞敏洪、盛希泰都成了“闖先生”的大股東,可以為“闖先生”做資源輸出。
現在,“闖先生”開辦了“跑馬場訓練營”,每一期訓練營都針對一個傳統行業的大企業,參與訓練的是“闖先生”從全國行業內幾百家創新企業中篩選出來的企業,大部分是天使輪或A輪,有技術相關、設計相關等,以供大企業做收購和戰略并購的選擇。

對訓練營內的企業,“闖先生”會輸入自己的行業資源給他們加速,并提供法律上、財務等各方面的幫助。
每一期訓練營有三到四個月,目前“闖先生”已經做了兩期,參與培訓的都是消費行業相關企業。
在盈利上,傳統企業會給“闖先生”訓練營服務費,對于將要投資的項目也會給傭金。而“闖先生”會將被投的項目組建成一個垂直的孵化器,孵化器也會有包括政府補貼在內的各種流水。
“我們只做自己擅長的行業,如服裝、餐飲、出行之類。生物醫藥、傳播等行業我們不擅長,也不會去做。”湯明磊說。
除了做“外掛”投資部,“闖先生”還為高校和眾創空間提供創業教育課程,并向企業出售FA顧問業務包,向投資機構出售創業服務卡。
現在,這三塊服務都已經產生了現金流,其中教育創業課程在天津已經開設了十期。
目前,“闖先生”正準備A輪融資,吸引了國內幾家眾創空間大佬的注意。湯明磊認為,在空間硬件和運營上,“闖先生”不如幾位大佬,但在創業服務內容生產能力上,四塊內容每塊都有自己的盈利模式,“闖先生”有很大的優勢。
“與我們合作,這些大佬也能豐富自己的產品線。”湯明磊說,目前他是洪泰基金天津合伙人、洪泰創新空間戰略合伙人。
但是,“外掛”投資部的模式難以大規模地推廣,這是大佬們比較顧慮的一點。不過他認為,下一步,垂直是眾創空間的一個重要方向,只有把各垂直外掛做好了,企業才會長期發展,所以暫時不會迅速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