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法律”從2014年發展至今,一直以來縈繞著法律行業的痛點讓中國法律市場的發展緩慢。不過隨著知識付費越來越被大眾接受,法律這個以“知識”為主導的行業將迎來了新一輪的顛覆和創新。
即將于4月上線的「大眾律師」就將從法律新媒體入手,同步打造全方位的律師信用評價體系,多套組合拳,要解決的正是法律行業的三大痛點:
法律對大眾來說“遙不可及”,法律普及率不高、大眾法律意識不強,也就造成了法律的“低頻”屬性;
信息不透明,用戶對律師的特點、水平無從了解,再加上大眾對律師的固有印象又是收費貴、價格不透明,也就導致了用戶對律師缺乏信任度,讓大眾談到“請律師”都望而卻步;
前兩個痛點引申出了律師無法有效轉化用戶的痛點,超過八成的律師浪費著大量的精力在案件獲取上。
「大眾律師」創始人王佳媛有10多年法律行業經驗,深諳法律行業的痛點,而曾經在廣告公司擔任法務總監的獨特經歷更讓她比一般法律人對互聯網營銷有著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王佳媛最早萌生「大眾律師」這個想法源自于身邊朋友的經歷。有一個朋友因為合同糾紛通過熟人介紹聘請了一家知名律所的律師,在花費了近百萬的律師費之后,這位朋友才得知他缺了個“致命性”的證據,整個案子根本沒有進行訴訟的必要。而這一切只因為該名律師因為“業務繁忙”疏忽了。吃了那么大一個虧,卻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點評、吐槽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而我也時常聽律師朋友吐苦水,要獲取一個新的客戶太難了,基本客源還是靠朋友介紹。其實有時候律師做了有代表性的案子,如果能有地方讓他們展示出來,這本身就會是一個很好能夠推廣他們自己并且獲取新客戶的渠道。”王佳媛解釋說。?
于是「大眾律師」應運而生,針對每個痛點“對癥下藥”,解決困擾法律行業多年的問題。?
為了改變法律普及率不高的問題,「大眾律師」從法律新媒體入手,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喜馬拉雅等渠道打造新媒體矩陣,通過貼近生活的法律話題為大眾提供實操性的法律知識,以輕松、趣味的內容培養大眾的閱讀興趣,提高大眾的法律需求意識。?
已經上線數月的公眾號取得了不錯的反響,證明大眾接受并喜歡這種形式的法律內容。未來「大眾律師」除了原創內容,更會簽約律師打造律師界的KOL,也讓律師用他們的知識“走近”大眾,也增加了用戶對律師的了解和信任。?
第二步就是解決法律行業的“不透明”。「大眾律師」依靠大數據挖掘和計算,搭建了目前唯一能夠覆蓋中國超過90%律師的數據庫。?
有別于普通意義上的“律師黃頁”,除了律師的簡歷,「大眾律師」獨創的評分機制為大眾提供了律師專業能力方面的評分。同時,「大眾律師」更是讓每一個用戶都可以點評他們曾經聘請過的律師。律師的服務態度、專注程度,這不僅是對其它用戶的一個重要的參考,更是對律師服務的一個監督和鞭策。?
王佳媛坦言,法律這個行業的不透明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問題。過去同樣一個婚姻家庭律師,僅靠律師簡歷,普通老百姓很難從律師A和律師B中進行選擇。如今通過「大眾律師」全方位的律師信用評價體系,不僅有了專業評分,也有其它用戶的點評,“律師”整個形象立刻就立體起來。通過這些透明的信息,不管是普通老百姓還是企業主都可以輕松挑選適合自己的律師。而律師在「大眾律師」發表的文章、回答的免費咨詢問題,這些也都幫助律師自己建立起了和用戶之間的信任。?
這也就解決了法律行業最難的問題 —— 律師和用戶之間很難建立信任關系。一直以來的互聯網法律平臺都在走“撮合交易”路線,可是都發現這條道路異常艱難,背后的原因就是當用戶還沒有建立起對律師的信任的時候,很難促使用戶愿意在線上聘請律師、購買法律服務。
而在「大眾律師」,當用戶和律師之間已經建立起了信任,「大眾律師」推出的法律服務就水到渠成了。「大眾律師」會以非訴訟的法律需求切入,服務流程標準化、價格親民,讓用戶自己挑選律師,先解決用戶的基本法律問題,而當用戶有進一步法律需求時,只要律師服務好,用戶自然會繼續聘請服務過TA的律師。
?「大眾律師」對于用戶全免費開放。律師也是免費入駐,「大眾律師」也同時為律師提供收費的“專業版”增值服務和律師營銷服務。?
未來「大眾律師」不僅會成為用戶選擇律師時腦海里第一個浮現的平臺,也會是律師營銷的最佳途徑,律師營銷只有通過定向精準用戶,才可能提升轉化率,而在「大眾律師」出現的用戶都是真正對法律有需求的用戶。 在「大眾律師」律師和用戶也就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對接。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