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這句話:投資人參與到企業管理的時候,十之八九都是錯的!(戰略方向等內容,要認真聽投資人說)
如果他總是對的,那么他早就去創業了。所以,當投資人說,哎呀沒有好的團隊成員,是因為你沒有誠心請啊,沒有耐心等啊之類的,請讓他少安毋躁。
除了創業者的核心團隊之外,創業者很難找到一流的人才。如果你們初出茅廬,找人就更難了。
但這不是說,創業就必須得隨便組建個團隊,然后再不斷的更新換代。盡管沒有一錘定音的秘訣,但組建團隊,還是有方法可以借鑒的。
和人才不同,潛在人才很容易、也很愿意到能讓他展露頭角的創業企業。你需要的,只是展示出你的愿景和可以實現的路徑,如果恰好你還有上佳的品質,那么幾乎可以肯定吸引到潛在人才。
潛在人才要當成人才來使用,也就是要升格使用。比如,別人的產品經理,挖過來當產品總監;剛畢業的毛頭小伙,讓他把運營搞起來等等。
潛在人才正在等待機會,因此就很容易搞定了——稍微優秀的小孩兒,骨子里都有股勁兒,早期不受社會待見也是正常的。這時候,你只要敢激勵敢放手,他們就會迎風成長!
那,怎么識別潛在人才呢?我的幾個判斷標準是:品質要好、自信要足、沖勁要有;不怕犯錯、不怕批評、不怕吃苦;既敢于質疑和表達不滿,又有思考能力聽得進去意見(最后這句是人才考驗老板的)。
如果有這些特質,同時又有清楚的個人目標,基本上就是人才的胚子了。趙博思有一句話說:優秀是“不斷變優秀的過程”。但凡一個人堅持每天這么做,無論起點多低,都會比一個懶惰的天才更有成就。
我曾經見過資質非常非常非常普通的人,經過持續不斷的打磨打拼,最終變成優秀的人才。
所以,創業企業打造團隊,也類似于天使投資,比別人早走一步。
蘋果、谷歌、迪士尼、皮克斯都出人才,但是各不相同。為什么?因為每個人都被精心培訓、打磨過了。
很多創業者覺得團隊不滿意,就會批評了事。但是,卻忽略了,如果你沒有親自打磨、沒有親自帶隊、沒有把所有的坑都走過一遍,你就沒有自己的方法論(書上寫的別人說的自己想的都不算);如果沒有方法論,就不能建立完整的邏輯去培訓人才;如果你沒有去打磨人才,那些人就不是你的人才。
沒有創業公司一開始就不需要解決人才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言傳身教。讓別人做的事,自己先做好示范,然后考慮到年輕人的消化吸收能力(他們一定不如你;就算真的能力相仿,想做到你的要求也需要時間),給足成長空間。
有些達人說,要找到比你強的人來幫助你,那已經是后話了——首先,大多數創業者都不能容比自己強的人;其次,你要先把初創企業做成香餑餑才成。
如果你沒有自己帶著團隊摸爬滾打,只是在上面發號施令,你就沒有團隊,只有一群上班的人。
如果你說,我有一個偉大的產品,只需要中科院不同學科的10個博士就可以了。除非你有足夠大的情懷或者足夠大的影響力,否則就可以洗洗睡了。
一個各個方面都處于劣勢的初創企業,怎樣能讓團隊更快速度前進?答案是要重構工作流程。
員工還在成長期,產品卻要做得極致,那就需要把每個員工操作的難度降到極致。
舉個例子,福特能夠讓美國成為“車輪上的國家”,不是因為福特匯聚了全美的汽車大牛,而是因為他建立了第一條工業流水線,讓無需技術的工人也能參與到偉大的汽車生產中去。
如果你的創業項目需要的人才標準高于其他人,那么一定要記得,要把這些流程打碎重來。拆解成:每個普通的人都能加加油就做出行業最好的水平。這樣,雖然仍舊很難,但大家努力之后就能做到,做到之后就有成就感。否則,你把一個需要既懂醫療又懂科技還要懂運營的崗位,交給一個小屁孩,還要罵“他為什么做不好?!”時,對方肯定難以接受。
如果你的產品比別人偉大,而員工上手難度比別人簡單,那么就更有可能實現目標。如果你現在的工作難到很少人能做到,你指責那些新人做不到是沒有用的。
把任務重新分解后,團隊的士氣就會提升上來。這些才是真正考驗創始人功力的地方。
團建和活動當然有助于團隊的彼此認同。但我認為,真正的認同是成長。如果一個創業企業,給每個人都提供了向上發展的無限空間和可能性,在壓力很大的同時,每個進展也都有目共睹,那么團隊就會自行去磨合。
如果大家齊心協力做一件事,而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那么就不會擔心互相推諉。首先,這需要整個創業公司在做“一件事”,而且就做“一件事”。其次,每個人負責的事也是貫穿始終,是“直接責任人”。最后,每個人都要成為這件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得到尊重,也有可以拿出去說的作品。
企業文化屬于團隊氣氛的凝結物。本質上說,它是創業者自身氣場的外在體現。你怎樣,團隊便怎樣。團隊成員的篩選也在這個氣氛中完成。如果你認為不優秀的還在,優秀的已經離開或者沒有進來,可能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了。
當然,沒有誰從一開始就是成功的創業者。創業者的根本是反人性的,都是后天磨煉之下不斷教訓出來的。因此,任何地方出了問題都不可怕。只要你能夠每日三省、具有強大學習能力和自我改進意志力,你就有望成為偉大企業家的候選人。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創小二,聯系:lizhigang@startup-part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