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 年 4 月 9 日,Ping++ 支付「變現時代」邀請制分享活動來到北京。在微軟加速器的微軟大廈里,4 位嘉賓分別從流量、品牌、體驗、開放的角度,結合自身經驗分享企業如何構建商業價值。
以下是造作創始人兼 CEO 舒為的分主題演講「變現時代·體驗」:
大家好,我是造作的舒為。大多數的同學不認識我,其實在互聯網行業里,造作是一個比較刻意「去互聯網化」的公司。在大多數的時候,我們會不提我們是一個互聯網公司,所以在互聯網圈子里很少參會,能不參會,能不演講,能不發出任何聲音就不發聲音。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點我自己的經歷。
Ping++ 邀請我過來的時候我蠻詫異的,為什么讓我談變現這個話題,到底什么是變現?為什么我覺得變現這個話題比較尷尬呢?我剛開始做企業是 19 歲,我們的時代沒有 VC,我做的是傳統行業,我是設計師出身,是賣服務的。我們一點點賺錢,我們慢慢擴大設計師,我這樣的身份做了七年,到 2007 年之后我出國念書,2009 年進入人人網。當時做社交網絡是純極客的一個領域,所有人都說不要提變現,不要提現金流,先做流量,先做服務,先做用戶黏性。我也一樣,包括我自己之后的互聯網創業,一直做到了 2014 年。2014 年差不多是我出來工作將近十幾年的時間,這十幾年有一半的時間在特別傳統的行業里,怎么樣做服務,怎么樣做好產品;后面的一半在互聯網行業,怎么樣做投資,怎么樣花錢,怎么樣看下一輪,怎么看這個故事的演變,還有各種各樣的趨勢。
差不多從 2011 年開始,我已算互聯網的老兵,移動互聯網第一波紅利,我們看到第一批從業者,要么公司徹底做大已經立住了,要么公司已經倒閉,或被別的公司合并。那時,我記得第一次去參加產品經理講演的時候,臺下坐了一千多名產品經理,有人開玩笑說,如果當時把這個場子炸了,北京就沒有產品經理了。2014 年開始,迎來了非常好的資本黃金時期,我們聽到了許多新概念,我們聽到了 O2O,我們聽到了 C2B,我們聽到了柔性生產,我們聽到了互聯網革命,互聯網+,供給側改革,我們聽到了工業 4.0,這些年大概是我聽到大詞的密度超過歷史的任何一年。作為一個做企業的人,我現在特別回避被稱為創業者這件事情,因為做企業是另一種責任感。從 2001 年到今天 2016 年,我認為做一個公司,對你的員工,對你的董事,對你的投資人其實只有一個最基礎的道德準則,就是你要賺錢。這是做一個公司沒有任何可以去回避的看法。我不認為有非常多曲線救國的方式,我也不認為我今天做產品,明天可以通過大數據變現,我認為東西是從垂直的領域下去,然后慢慢去鋪展。所以說談變現這個話題的時候,我覺得我是作為一個中年人,跟很多想要去創業的人去分享這樣一個過程。
我們提變現,這么多人提變現,變現說到底是錢,也就是變現金,什么變現金的問題?變現的另一頭是什么才是重點。要變現,一定會有交換,是創造價值。許許多多的時候,我們很多的在一開始做事情的時候,忘記了去創造價值這件事情。創造價值在我來看其實是非常粗暴的,剛才我聽到一個女孩在問能不能把她捧成網紅,流量是價值,有網紅,有流量,這是價值。
其次要有強的轉化效率。比如在大家看來跟互聯網很遙遠的 7-11 運營效率非常高,它的價值不來自于房地產,也不來自于它的庫存,也不來自于它的商品,而來自于超級運營效率,超級的供應鏈效率,這樣的公司有這樣的價值。還有一部分產品公司,這樣的公司能精準做到自己所有產品的定位,能創造在這個領域,在這個定位區間最好的產品的結構,包括定價,服務,策略等等,這一系列在一起我認為是價值。除此之外,比方我們在跟很多供應商聊的時候,一種說法叫搬磚頭,這是非常貶義的說法,就是指垂直交易。這個也有高下之分,但是極致優化之后,這個經濟價值是不等的。
造作是什么?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公司里的心得。我們的產品形態比較漂亮,會有很多女孩子喜歡,我們是中國的互聯網品牌。我們的設計師來自于 20 多個國家,以歐洲設計師和日本設計師為主,還有一小部分中國設計師。當我們跟設計師合作的時候,作為一個中國人,說服設計師合作的壓力是最大的,為什么最大?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寨大國,沒有一個設計師愿意跟中國的公司合作。到今天我去米蘭展,作為中國人,我拿出手機的時候,我內心里依然感覺到猶豫,雖然對方變得禮貌了,不會像前幾年阻止你拍照,但是對方內心假設預期你是山寨國。像我要面料樣品的時候對方是拒絕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是中國人。到今天了,我跟歐洲的設計圈子越來越熟悉的時候,我會時常聽到人講,造作是他們唯一信任的公司,這句話一點都不吹牛。是因為我們在整個做事情的過程中,包括后臺的數據公開,包括知識產權保護,我們其實只是做到了正常行業標準,但大多數公司在國內是做不到。所以有許多我們 B 端行業做家具行業的公司問我,說你怎么搞定設計師,是不是因為你英文比較好?都不是的,我只不過是做了正常的事情,而這件事情是如此簡單,大家卻不愿意做它。
現在看到的中國用戶分化成兩級:一級,當他要買國貨的時候,只有一個觀念——便宜、更好。但是中國用戶是不是沒錢呢?不是的,海淘非常激烈的,這是標準問題和品牌問題。關于品牌問題,我跟大家分享一個數據:2014 年,燈具、家居、家紡是兩萬億的市場。這樣一個剛性需求,我們遇到非常多好的進口的品牌,我們在很多國際館里看到的十幾萬,二十萬的沙發是中國人產的,非常好。中國人能做到這個品質,工廠產能非常厲害。我們看到廣東我們很多供應商的大廠生產效率,生產品質,世界上頂級的。我講個笑話,世界頂級的燈具廠跟我講,說我們的產品在中國被山寨,山寨出來的寨貨賣的很好,我回來了,發現山寨的比我們原廠品質還好。這里會有很多人說,我們直接一點,我們做 C2B,前段時間都知道我們這個行業發生的事情,從工廠直接拿,然后說某某品牌同款。對于用戶來講,這個很好,這個是不是迅速拉平了我的經濟賬,我馬上可以做了,這樣是觸及到用戶的方式非常快的。
這個方式是否可行呢?我們看第二個對我們造成極其大壓力的詞就是互聯網。
用戶說你們是不是很便宜,你們的東西賠錢賣的嗎?當用戶聽說你在線上做事情的時候,用戶第一反應,有沒有一元購啊?有沒有零元購啊?有沒有貼單啊?這是用戶自然的預期。為什么呢?我們這個行業,做性價比,要么性能超高,價格中等;要么我的性能很低,但是我的價格更低。哪個東西好做呢?對于傳統的行業來講,傳統的企業家來講是沒有資金支持的。小型的工廠就算是一兩百人的工廠,一個月正常運轉起來也需要五六百萬,他沒錢做貼單。作為搬磚頭的控制不了品牌、服務等等,就貼單好了,用戶也覺得很好,因為這時候可以 1 塊錢的東西 5 毛錢買。
同樣還有一個悖論,特別對大店來講,做品質有什么用,又不在線下賣,用戶也看不見。在淘寶賣,把圖扒下就好了,甚至有的連評論一起扒。這種情況用戶看不見,用戶摸不到,他不知道這個品質的差異怎么辦?很簡單,誰最便宜買誰。所以我們看作互聯網品牌的第二個悖論,用戶分不出好壞,沒關系,我們用它最低的成本獲取最差的質量,許多時候是這個樣子。
第三個,供應鏈方。我們第一次去供應鏈廠商的時候,廠長年紀比我大一點,屬于做傳統企業的企業家里年齡偏年輕一點,四十多歲,也算思想比較開放,跟互聯網公司也合作過。見到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跟互聯網公司不合作。
為什么不合作呢?公司過來先過度承諾,下一個巨大訂單,供應商先把原材料下,生產線跑起來,壓一個三千米倉庫,互聯網公司沒了,工廠不干。我們租店面的時候也遇到同樣的問題,說是 P2P 金融公司不租,一樣的問題,安全與信用問題。而且很多工廠會說,你們互聯網公司做事情我們看得懂,你們從我這里進貨加一千塊錢,出去賣六百,許多這樣的故事。所以供應商帶著一種,你是土豪企業我陪你玩兩三個月,你頭款付多一點,尾款大不了不要,但是他內心不認同,他把你視為過客。我們做產品來講,供應商不跟你玩,用戶認為你貼單。這樣我們面臨的困境也就無窮無盡了。
昨天我從網頁直接扒了一下我們的價格。舉個例子來講,像我們的塑料椅將近 100 美金,絲綢椅,大多數我們知道的在某寶上看到的塑料椅,我們先不管設計問題,先說品質問題。以一把椅子為例,需要做好的品質是需要硬值的 ABS等等的,這一系列做下來,重量兩倍以上,但是用戶看不到。這種情況變成了他對產品的預期,品質預期是非常差的,他對價格的預期是兩百以內。這樣的狀況是說,如果我開始使用我們常見的線上大鋪張的做法,一種行為是我把價格直接降到兩百,然后我獲取一大堆用戶。因為消費沒有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對品質的敏感度是不夠的。這些品質做的時候怎么樣一點點引導用戶,我們做的也很慢,唯一的辦法就是一點點靠回聲去做。
家具這個行業,我們為什么做這么重的模式?我們的設計,除了外部的 80 多個設計師,和內部的 20 多個設計師,我們的設計研發有將近小 100 人。我們做研發,我們做整個品質管控,品質管控住在廠里,一件一件的檢,我們到現在有 40 多個工廠,華中、華南都有,京津冀附近也有,我們涉及到的材料有陶瓷、塑料等。我們做這些給到的東西就是去互聯網化,因為在這里強調互聯網的觀念和速度,會把人推到這件事情除了追量,急功近利和快速切入這個角度上講,沒有辦法把他引向任何一個正確的方向。
造作現在非常看重品牌價值的實現。我們到目前為止,沒有對任何一個設計師和工廠做過任何的拖欠和欺詐,沒有盜取過任何一個方案,沒有拖欠過任何一個貨款。我們兩次上調價格,沒有做任何貼單。我們是 33% 復購,0 刪評。我們從 2015 年 6 月份上線到現在創了一些中國的紀錄,我們在各大電商平臺在首頁被盜圖 40 多次,我們被淘寶各種抄襲,因為早期的時候產能跟不上去,我們的客服被用戶罵哭無數次,罵的原因是交貨交不出來,最開始磕磕絆絆的事情是非常困難的。像瓷器的生產過程是靠砸的,到最后進入成品率是非常低的,我的辦公室可能只有 15 個平米,堆滿廢棄樣品。我們的核心管理團隊,包括我在內,到后來做到痛苦的時候,甚至于互相辭職。在外界看來我們是蠻光鮮的,但事實上我們自己從內心來講壓力非常巨大。
舉個例子,我們供應鏈的同事,從開始的時候是一個月一個月的卡,品質的客訴率,物流服務的客訴率,靠這樣的方式一點點推起來的。最初我們做造作的時候我們是一個線上的團隊,我們全是互聯網大公司出來的團隊,小十個人,沒有一個人是做家具背景的,最開始想法就是做一個社區,因為輕巧。做社區之后緊接著發現,在實際的問題里需要解決的不是評論,不是曬單,不是流量問題,而是沒有辦法買好貨。緊接著我們開始做交易,我想我們做線上的賣場。這個設想很快意識到大件的商品跟時裝很不一樣,因為服裝 SKU 非常多,但是在家具行業里產品基本處于高不成低不就,所以想到做產品。
開始做的時候,聲音是非常多的,周圍的人說你們不要做這件事情,因為太重了。一個沙發送出去退貨,退貨的費用就是 800 塊錢,一個客單才多少錢?像這樣的事情屢屢發生。開始我們還無知者無畏,說這個事情靠聰明、努力還是可以解決的,但是干到差不多到十二個月到十六個月的時候,幾乎整個團隊進入到崩潰的狀況。當熬過那個時間點之后,突然之間一切東西開始走向平順,我們發現這是一個冰山型企業,當外部看到尖的時候,它底下已經打好了。當這個鏈條轉起來的時候,它本身產能的效能,它釋放產品的產能,品質,標準,一切就會被逐漸地認可和放大。
剛才看到了中國的互聯網品牌,我們聽到的所有關于中國互聯網品牌的聲音都是下一個 XX,KPI,幾元購,社區化,情懷,高仿,顛覆。我沒顛覆過任何東西,我們在老老實實做一個產品,我們可能更多考慮的是價值、企業,利潤和研發,企業的標準到什么程度,團隊對于品質的認知,以至于到今天我們還在調頻。做互聯網的團隊和做制造業十幾年團隊的文化,他們對品質標準的看法,對于用戶的看法,到今天我們依然在融合。
回到最后一個命題,到底什么是品牌?
在我們來看,我們認為品牌不是溢價,品牌也不是曝光量,品牌不是標準化數,品牌不是用戶的虛榮心,品牌不是設計,品牌也不是話題性,品牌的建立是一個非常緩慢甚至遲緩的過程,在我來看,品牌是一個標準。品牌和標準這兩個詞,反復就是價值。什么是品牌呢,造作從成立到現在快兩年的時間,我得出唯一一個有價值的結論就是品牌是標準。當去買 Zara,無印等,你所獲得的是一個標準的預期,它的價格在那里,它的服務在那里,不會讓你產生意外。對我來講出國到哪里,我出了機場先買星巴克,因為它讓我覺得熟悉,有著嚴格的標準,我們會看到今天活的好的企業就是標準完全一致,不會給用戶驚喜、脫軌。而樹立這個標準的時候往往讓人覺得力不從心的。
我們按標準延伸出產品和服務,到企業連接,到合作方整個生態。比如說我做中低端家具,給自己留的毛利 20%,我要讓工廠活下來,要讓它有 15%-20% 的毛利,這個毛利一旦壓薄了,供應商不可能生存。比如說我的服務質量可以很簡單的在網頁上寫下來,我要二十四小時之內發貨,而且要全場包郵,這些都是非常好寫的,但是大件商品的整個服務在傳達到用戶過程中是價值鏈問題。給大家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沙發能夠進到電梯,標準電梯對角線是 2.1 米,這意味著我們開始做產品的時候就要考慮后端服務標準化問題,要么拆成兩個模塊,要么把沙發尺寸做到 1.9 米以內。所以看到站內小型沙發雙人連座尺寸在 1.9 米左右,這個服務標準設定到了哪個位置上,是在直營店還是加盟店,甚至包括話術標準。因為做制造業,除了要鼓勵自己的研發團隊,還要應對供應商,你怎么樣讓你的供應商配合你的標準,你以什么方式來做到,你怎么樣保護你的知識產權?所以我是說這是一種冰山型的企業,這一套東西的標準打下去之后,它是非常難攻但非常易守的一種價值。如果能創造這樣的價值,再往后去做變現的時候就非常容易了。
最后,我可能跟大多數做作的創業者一樣,在我們開始這條路的時候我們是非常貪心的,我們希望做到整個產業鏈和服務鏈,但是我們意識到我們只能做三件事中的一件事,即用戶獲取、研發、效率,我們選擇了研發。
關于變現的體驗,如果讓我說 UI、交互、UE,我可以說四個小時,我就不再提細節的問題。最終要說到的一點就是:不要過度承諾。我們在做很多線上品牌的時候,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過度承諾。以為只要能夠以低于預期的方式承諾,又高于預期地完成,用戶美譽度就會很高,用戶的復購也會拉長。用目前不大的樣本量來看,我們過半的流水量是來自于復購用戶,用戶真正愿意為略有溢價的產品去付費的時候,他選擇的方式也非常可愛:他會先在你的站內消費最低客單位價格的產品,比如三四百塊錢的燈,使用過產品后,第二次消費可能是兩千,再往下可能是三萬。在這樣的消費路徑(消費者謹慎和重復試探的過程)里,品質的意義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