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知道中國眾創空間廝殺的火熱,眾創空間的元老WeWork終究還是面無懼色地進入上海了。
既然要進來,肯定是覺得中國的眾創空間行業存在商機。既然這樣,為什么中國大部分眾創空間活的不如WeWork在美國那么滋潤?
判斷一種商業模式在一個國家是否行的通,決定因素不外乎兩個:經濟和文化。當然,這背后更宏大的因素就是政治。
今天我們從中美經濟和文化差異的角度,來簡單分析一下中國眾創空間所處的創業環境、以及目前難以趕超WeWork的原因:
1、中國房價遠超美國,眾創空間只靠出租工位難以盈利。
我們先看下最基本的情況:WeWork在美國以出租工位為主要牟利方式,并且布點都在城市核心地段,光紐約曼哈頓就有十幾個辦公點,每個工位平均價格600到700美元,而美國普通大學畢業生月收入三千多美元。
北京中關村里眾創空間的工位價格2000元左右,而國內普通大學畢業生收入只有4000元人民幣,相比之下貴的不是一點半點。
不過,在北京中關村、望京及三元橋等創業核心地段,工位出租率還是非常高的。但是其它地段,即使在市區,出租率也不樂觀。潘石屹的銀河soho3Q大片的空工位讓人觸目驚心。
至于二線城市,也只有核心地段的眾創空間入駐率相對高些。
所以,有了房價這個畸形怪胎的存在,國內眾創空間完全照搬WeWork商業模式已經行不通。
2、美國商業足夠發達,小微企業、獨立工作者已經是廣為人接受的工作業態。
據統計,美國有近三分之一的人為自由職業者。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自由職業者數量開始增加,但仍和美國無法相提并論。
因為國內創業沒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即使國內經濟已經有了一定發展,但由于觀點的滯后,創業者的數量也要遲滯一步才能增加。
3、美國有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讓創業者沒有后顧之憂。
創業失敗,意味著可能身無分文甚至欠債。在中國,這就意味著住房、醫療、教育、養老都面臨威脅。想申請一份政府保障?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僥幸申請成功,所領到的補貼也是杯水車薪。
所以很多中國人不敢創業,尤其是有了家庭、積累又不夠深厚的創業者。
但美國有良好的福利制度,失業后有救濟金和住房提供。所以,即使創業失敗了,生活也能有所保障,因此美國人更敢于創業。
4、眾創空間的產生根基不同。
美國眾創空間的產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需求。而國內眾創空間的產生推手來自于政府,建立眾創空間,一來政府確實鼓勵創新,二來也是迫于就業壓力,但不管怎么說,是因果倒置。
——栽梧桐樹之前,也得先看看有沒有金鳳凰啊。
5、投融資環境不同
在美國,尤其是硅谷,資本的力量非常強大,無論是從一個idea還是從一個產品開始,美國都會有非常多成熟的資本。從天使投資一直到VC到PE的投資,各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投資人、投資機構做各自擅長的投資。好的項目、idea是不差錢的,都會有相應的資金追逐。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每一個階段的資金,都會對這個階段的項目有自己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認知,他們不光提供了資金,同時也提供了相應的指導,因為它有這么一個良好的傳承、接力的過程,很多時候,這一輪的投資,就是下一輪投資人的引薦方和介紹方,甚至是跟投方。和美國比起來,中國的投資機構就沒那么專業了。
1、中美兩國人性格差異大
幾乎小編采訪過的所有眾創空間,一開始都設置了很多開放式工位,后來大半都改成獨立工位了。這里面,也許為了商業隱私,也許為了更加清靜,但不管哪個原因,歸根結底還因為中美性格差異。
美國人性格張揚,愛熱鬧,所以更喜歡群體工作,而中國人則更加安靜和被動。在國內眾創空間里,往往需要運營人員大力組織,才能帶動大家一起熱鬧起來。
此外,美國人愛冒險,崇拜個人英雄主義。而且從小受到的批判式教育,倡導創新,所以“創新、有個性”對于很多美國人來說已經是一種天性,不需要刻意去號召。
而對于從小受應試教育的中國人來說,創新甚至意味著危險。
2、中美創業團隊的創業初衷不同
美國的創業者創業,更注重創業能創造多少社會價值,會非常為自己的創業感到自豪。
他們往往是因為發現了生活中的痛點,于是從最小突破點切入,即“lean startup”,中文譯成“精益創業”,然后再將創業發展壯大,則比較容易成功。
而國內許多團隊只是為了創業而創業,并且很多都拘泥于一個產品或者服務的功能,或者它能帶來的營收。很少有創業團隊能直接說,他要創造一個什么樣的價值,或者他怎樣界定價值。
當然,除了文化,這也和兩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關。
3、中美兩國創業團隊的人才組成不同
美國世界名校數量眾多,光硅谷就分布著斯坦福大學、舊金山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名校,所以高科技創業人才也多。相對而言,國內世界級名校就少的多。
此外,相當一部分美國創業者是技術出身,最初都是自己寫代碼、做產品。而國內即使名校畢業生也不一定能自己做產品,需要聘請技術人員或外包團隊才能啟動,而技術工人費用不菲。單這一條就卡住了許多創業者的腳步。 ?
政策對創業局勢的影響幾乎是決定性的,單看我國1979年的改革開放政策就知道了。
“雙創”政策雖然能促進創業,但這里小編想提一下的是創辦一個公司要走的各種可怕的手續。
工商稅務保險消防,哪一樣不要人跑斷腿?想注冊公司?想想政府辦事人員的刁難就讓人犯怵。
什么,不注冊?像老美一樣在車庫里辦公?不出三天,城管工商找上門了,還怎么搞研發?
各種稅費、衛生費,錢還沒掙來呢,先花出去不少。
雖然“雙創”提出后,政府給了創業者不少優惠,但實地落地情況值得商榷,比如有的眾創空間,國家或省、市的認證遲遲下不來,空間就不能享受各種優惠,團隊也不能享受到各種補貼。
另外,口號喊的太大,盲目上的創業者就多,項目質量也無法保證。
一條條列出來,似乎很打擊人積極性,難道國內的創業環境真的這么Low?國內的眾創空間真的這么沒前途?
當然不是。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發展規律,現在國內的經濟和文化水平跟美國差別很大,所以眾創空間在中國,還達不到WeWork在美國那么火熱的程度。但是,這是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北上深杭已經有了許多做的不錯的眾創空間,也能證明這一點。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社會思想的更加開放,眾創空間在中國將逐步走向理性發展的道路。。
(注:本文部分數據和信息來源于非官方資料,有不實之處敬請指出。)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馬慧敏,聯系方式:mahuimin@startup-part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