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資料圖)
? 23魔方公司的年銷售額,幾乎是呈幾何級增長的:2016年比2015年增長1100%,2017年比2016年增長350%,2018年1月比2017年1月增長600%。“預計2018年全年比2017年增長500%。”公司CEO周坤說。
??23魔方,全稱為成都二十三魔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3月在成都高新區成立。
??乍聽起來,它開展的業務有點高深——面向中國人提供基因檢測服務,開展生命數據分析業務。實際操作起來卻很“接地氣”:它可能會告訴你,節食會比運動能讓你更快地瘦下來,喝了咖啡不舒服是因為你咖啡因不耐受……
??“每個人會對自己,或自己的某一個點有好奇,我們去滿足這種好奇。”周坤說。
??2017年底,“成長”未及3年的23魔方,已經有了10萬用戶,成為成都市官方認證的潛在“獨角獸”。近日,記者探訪這家公司發現,在“好玩”的基礎上,這里還在醞釀一個與“人類”有關的計劃,那才是23魔方的“終極理想”。
??一個“好奇心市場”
??在“23魔方”微信公眾號上,一條預告“乳糖不耐受”基因檢測新項目上線的文章,短短幾天內閱讀量就達到“10萬+”。留言區更是活躍,僅搶到“沙發”的那條留言點贊量就近200。
??動輒“5萬+”乃至“10萬+”以上的閱讀量,超高的留言活躍度,彰示著用戶黏度。而這些粉絲,絕大多數都是23魔方的實際用戶——到2017年底,23魔方的用戶數已達10萬。
??這是10萬“好奇心用戶”。在公司成立之前的一次行業調查發現,科研級基因檢測當時已經臨近天花板,診斷級基因檢測主要是“藥和器械的生意”,“消費級基因檢測的突圍希望較大”。美國已有“23andMe”等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探路,而國內仍是一片藍海。
??恰好在2015年前后,因為成本下降、互聯網推廣渠道和支付環境的形成、全球基礎科研的豐富等原因,基因測序迎來一個“風口”。
??23魔方向記者提供了一組參照數據:2012年,美國約30萬人擁有自己的基因組數據,人口滲透率約0.1%,到2017年底,這個數字達到了1200萬,為3.75%;在中國,到2017年底擁有自己基因組數據的不到30萬人,與2012年的美國差不多。“若以美國的‘速度’來參考,到2022年,中國應該能達到5000萬人。”周坤做了個預估,“這是一個可以類比手機行業發展速度的領域。”
??23魔方的創業團隊果斷抓住了這個機遇。“公司定位于滿足好奇心。”周坤介紹,目前,23魔方的核心用戶“畫像”為:25-40歲、對健康關注、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愿意嘗試新鮮事物等的群體。“我們來幫助用戶把‘了解自己’這件事做到極致。”
??一個“終極理想”
??“好奇心驅使”之下,新用戶在以蔓延之勢增長。“預計到2018年底,用戶總量會達到50萬以上。”周坤說。
??在23魔方的官網上可以看到,它提供的基因檢測,包括了“祖源”“運動健身”“遺傳特質”“遺傳風險”“營養&用藥”等幾大類共計近200項檢測。
??在官網展示的用戶案例中,有人“猝不及防”地發現自己的血脈中混合了有苗族、傣族甚至畬族的屬性;有人終于揭開了“自己為啥這么能喝”之謎,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她的“酒精代謝能力”屬于四星級選手,兩個等位基因的突變,使代謝加快100倍;有人看完檢測報告得知自己在強直性脊柱炎和痛風上有高風險,并在此后不久的確診中證實……
??好玩兒,只是產品的一種呈現方式。23魔方給自己定下的真正目標是:“依托互聯網+基因檢測,構建生命大數據庫”。
??“生命本身也是可以數據化的。”周坤說,這對于相關疾病的預測、預防,藥物的研發,甚至對未來出現更具個性化的消費場景、消費品等,都有非常大的價值。
??現在,23魔方10萬用戶的基因組數據已經納入該公司構建的生命大數據庫中,公司的科研團隊正在基于這些數據展開研究。到2018年底,若23魔方的用戶總量如周坤預計那樣達到50萬以上,那么這個數據庫就將有超過50萬例樣本。根據公司提出的目標,它要在2019年上半年,完成100萬用戶數據庫的構建。
??“當然這僅憑一家公司做不到。”周坤說,接下來,23魔方會不斷加大與高校院所、醫院等科研機構、單位的合作,“研究、應用,共同推動整個基因和生命科學的進步,達到‘使每個人受益’的效果。”
??資本也顯現出對這個領域的極大興趣:截至目前,成立3年的23魔方已完成了五輪融資,第五輪在2018年3月6日成功收官。(記者 冉倩婷 欒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