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來騰訊眾創空間(杭州)是15年初,于14年8月開園時隔不久。杭州是騰訊眾創空間于帝都之后全國落地第二站點,總監郭馳將這個“非廣深”的好奇答案簡單概括為“談合作比較早,裝修比較迅速”。
理解里的這種“行動力”和騰訊眾創空間(以下都指代杭州站)對于項目的看法是相承的:6個月的時間尺度不能有效判斷項目的發展規模,但可判斷整個團隊是否有執行力。你有想好的路,那快速走著看。類似于騰訊眾創空間在開放平臺的核心模塊地位,團隊于項目而言是個核心命題,而郭馳的團隊做的事情是:“判斷項目。給評估。給時間。”
在創業團隊接納的維度上,騰訊眾創是站在用戶角度來審視團隊的“創業可能性”。團隊早期架構,方向性理解,股份構成,資源整合。最終目的是為了來對“產品是否能成型,能拿幾輪融資”來做個前瞻性的自我肯定。
“現階段入駐的大多是連續創業者。最好有BAT的經歷,”郭馳又擰巴地覺得說:“對于覺得拿錢容易的大咖可能不是我想要的那種人。”他希望的是在騰訊基地的團隊有個共識是:創業是很艱苦的一個過程。即使沒有融資也仍舊能找到一幫能聚合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事,他們應該明確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而這種“想要什么”可能是團隊拿著產品跟用戶談戀愛的時候不撕逼的消聲器,也是在賽道擠滿人的創業現場能讓人不那么快將產品邊緣化的東西。

郭馳這么說,也許前提是建立在騰訊極其惹火的自有優勢上的。目前全國11個線下落地城市,應用+流量+移動應用+廣告費用四重導向扶持。那些在騰訊開放平臺上明碼的條款攜卷來的自有流量已經足夠將入口堵滿,而這只需要一張入駐通行證就能完成初級打關。
團隊的說法是現有項目不完全依靠平臺申請,“自行上門”和資本推薦也是目前主要渠道。“我這邊的環境可能真的不如許多新開的眾創空間,但是如果想要的是創業的氛圍,可以忽略掉很多關乎名利的東西。歡迎。”
4人團隊,所做的事情都是有限的但是郭馳拒絕我將團隊形容為“小而美”。他說人力資源這一塊兒要做起來好好做。畢竟資源什么的都是有的。于他而言,爆發性和野心可能看起來更為討喜一點。
“我們在尋求一種更為有價值的東西。”在突破房租天花板的自我逆襲路徑上,騰訊眾創空間(杭州)沒有想接洽進更多的增值服務。把事情做得更為簡單一點,做Fa——“核心的增值服務”即好。
活動板塊的軟性指標是,能體現騰訊價值的“核心化””風格化“。即:財務法律性質類的活動合作,團隊的選擇會是對接給第三方而不是做硬性承接。騰訊很強的“產品文化”,是空間想通過騰訊的資源品牌給到團隊的。直觀體現形式可能是產品經理線上培訓,或是請騰訊導師來幫助個案等方式來做。
團隊入駐的偏好性上,騰訊眾創空間(杭州)更傾向于醫療和文化創意這一塊兒。醫療是郭馳看重的”資源性成事“。而緊鄰長城文化和華策的杭州騰訊眾創基地,聯合上騰訊互娛文化基因導致文創項目看起來無比契合。
開放討論區掛著密密麻麻爭論的白板。1300的開放式辦公區由于新加入的團隊還未到位較一年前顯得空。常年40個項目,騰訊眾創空間的入住率達到100%。一般情境下只會留1—2個空的工位來應備團隊的發展需要。16Q1的10個項目新鮮出爐,成事,彼此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