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是第一資源,抓人才就是抓發展、抓未來。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包括各縣(市)區在內,蘇州向來把抓好人才工作、廣納各方英才放在重中之重,不斷創新突破。譬如,昆山實施人才“新政33條”,全面推進優才計劃,制定《昆山市雙創人才(團隊)計劃實施意見》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操作辦法,探索人才分類評價模式。去年昆山市397家創業類人才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0億元,以人才為突破口加快創新資源集聚的效益凸顯。
放眼國內,近期包括上海、北京在內的各省市紛紛推出人才新政,在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求賢若渴,新一輪的人才競爭更趨激烈。面對人才工作的新形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目標,蘇州無疑要加大引才、用才的力度,廣聚天下賢才。同時,我們也需要應對挑戰、穩扎穩打,做足留好人才、用好人才的功夫。
創業人才要引得進,更要留得住。如果城市的吸引力不足,人才就會跑掉。因此,如何留住人才成為蘇州推動創新創業的必答題。比如,日前,太倉市政府與西交利物浦大學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常熟舉行“智聯谷”沙龍,這些都是容才、聚才的良好舉措,有利于蘇州加快創新資源的集聚步伐。

蘇州的發展實踐證明,留住人才,首先需要堅持黨管人才的政治導向,堅持人才配置的市場導向。要以科學家和企業家隊伍為龍頭,集聚一批與產業體系相匹配的領軍人才,聚集各領域的卓越人才,形成門類齊全、梯次合理、充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體系。
其次,留人才的前提是識人才。這就需要推動人才評價去行政化,健全人才認定的市場化機制,加大科技創新人才激勵力度,推進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打造符合國際慣例的人才治理體系。
第三,真正的人才最看重的是成長舞臺和發展空間。我們需要進一步優化人才生態,充分發揮高校院所在人才集聚、科技創新中的“橋頭堡”功能,促進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加大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建設,讓人才得到優待,留得放心舒心。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蘇州自古人才輩出,已形成尊才、重才、愛才、惜才的“磁吸效應”。當今,蘇州要在新一輪的人才競爭中搶得先機、取得優勢,各級黨委政府要承擔第一責任,甘當服務人才的“店小二”,完善人才激勵體系,拓展創新創業的熱土,真正用好人才這個“第一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