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年3月成立到現在,依靠鐵桿用戶提供空間和域名;依靠鐵桿用戶提供了服務器;依靠鐵桿用戶提供資金支持;依靠鐵桿用戶提供了400萬元天使;又依靠鐵桿用戶募集了160萬元用于“線下音樂空間”……這樣一家創業企業,究竟是怎樣一個神奇的存在?
如果三起三落可以說成互聯網一個輪回,那么落網早已擺脫了這些束縛。落網之前,我從沒想過一個互聯網產品可以活的如此窮,如此驚心動魄。只能說,這13年落網經歷了太多。?


落網的發展歷程以及
一條正常推送內容的打賞、評論、收藏數據
落網創始人胡建國說,“這么多年來,有幾次網站都瀕臨險境,畢竟維持一個網站并沒那么容易。08、09年的時候,我糾結過一陣子,最后鼓起勇氣發起募捐,希望落網的用戶能幫幫忙。在這段時間里,落網的用戶給了我許多資金的捐助,匯過來的幣種也是多種多樣,有美元、加元、盧布等等,不僅有國內的用戶,甚至還有海外用戶,當時他們都沒有留下姓名,我至今仍不知道這些錢是誰匯的。”
2015年,落網拿到400萬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而投資人依然是用戶。
電話那頭,胡建國回憶這件事時說,“當時落網需要融資,但就廣州來說,融資機構很少,而且我又不是很擅長這塊。所以就想到了股權眾籌的方式——落網的用戶中有想拿出50萬參與投資落網的可以來找我們聊聊。沒想到當時有超過200人來找我,這意味著上億資金準備投資我們。”
而2016年3月底,落網宣布的“大事件”,也繼續了股權眾籌的模式——線上推薦了13年的獨立音樂后,落網決定眾籌第一個“線下音樂空間”。
消息一經推出,半小時內支持資金破萬,兩小時內破十萬。不到三天的時間,已經有700多人支持眾籌,項目籌集的資金一共有160多萬。
“建立線下音樂空間的模式跟落網的整體的融資方向沒有沖突,”胡建國說,“眾籌開的每家店都是落網的子公司,股東拿的是分紅,而不是話語權。”
一個互聯網產品可以把粉絲效應做到如此,也算得上是一種極致了。那么,落網的這些不同之處,到底背后有哪些思考呢?對此,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專訪了胡建國。
一、如何不花一分錢做到千萬級忠誠粉絲?
胡建國的回答樸實無華:靠口碑傳播,途徑就是“認真去做內容”。保證所做的東西能夠得到用戶的認同,這里所說的“用戶認同”的是指認同在做這件事情的人,而不是具體的某一個功能或者內容。比如”落網“,就是在整體上營造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環境,能夠讓用戶去更好的感知音樂,遇見更多的未知。這些都是可以通過看落網的用戶評論看得出來的。
在回答落網的音樂為什么吸引人時,胡建國認為,落網是這樣做好內容的:
1、提升悅耳度,就是音樂好聽;
2、好的內容要有廣度、深度和新度,廣度就是什么都有,像百科一樣去完成記錄,深度就是它每一期都會有一個很核心的主題,而新度就是它有源源不斷的推薦用戶沒有接觸過的新的東西;
3、內容不止于音樂本身。落網會通過圖片、文字傳播音樂的內容,聽音樂成本很高,看圖片成本低,再通過優秀的文案,視覺呈現,讓音樂的表達更加豐富立體,提升用戶感知;
4、羊群效應。在我們為用戶提供良好優質的討論空間中,當用戶看到別人的評論后就會產生羊群效應,去自我表達;
5、落網通過技術手段為用戶提供了一個相對良好的封閉產品環境,讓用戶更加自由地表達。
此外,胡建國還透露,落網通過大量的音樂活動,借助音樂人和音樂的知名度,來把產品很快做起來。把最合適的用戶快速的挖到產品中,而且做活動的錢是可以通過票務收回來的,這是一個高速滾雪球的過程。
線下沙龍活動,落網都是免費的,不但可以幫助音樂人更好地跟用戶溝通,還可以通過音樂人的知名度把品牌做好、成本做低、影響做大。落網希望,通過很多大型的沙龍、音樂活動、音樂人入駐等等,來幫助音樂人在落網平臺上可以盈利。未來獨立音樂人即使不簽公司,也可以實現自營銷。
二、一直靠用戶投資支持的落網,如何把音樂相關的商業模式打通?
“落網不只是做內容,落網更專注在如何把音樂相關的商業模式打通。”胡建國說,“其實我們一直在做一個社群,內容只是做社群的一種方式。深扎行業的我們確實感覺到了未來音樂在往這個方向走,為此我們已經籌備了大半年了。”
胡建國說:“其實落網做的只是一個連接點,當我們看到線上和線下連接起來能發揮更大效果的時候,就會去做這些事情。”
簡單地說,就是做音樂社群。但他們把音樂社群,分為線上和線下。
線上會做原創獨立音樂的發布平臺,增加用戶粘性。就是現在用戶可以自己制作歌單,分享音樂。且僅從3月周數據來看,就有500個以上用戶通過落網生產自己的歌單,而且評論轉發很多。
之前落網已經很系統地做通了數字音樂、演出(活動)票務以及周邊商品的模式,之后要做的就是原創音樂人入駐,所有的音樂人都可以進來,銷售自己的數字音樂,包括票務方和演出方等合作,銷售演出門票以及周邊商品的銷售,把音樂消費的模塊全部打通。
而且落網馬上會上線原創視頻的部分,每周會講述一位音樂人的原創MV+故事。而后,落網更會上線視頻直播版塊,甚至未來推出紀錄片計劃。從音樂傳播的角度徹底打通它的商業,同時把文化價值沉淀,從音樂消費轉變成文化消費。
線下來說,落網也于3月28日開始,眾籌音樂線下空間了。主要圍繞音樂沙龍、輕現場音樂活動。
“目前,現場音樂表演主要集中在咖啡館、酒吧和Livehouse。但是咖啡館是沒有主題的,酒吧里音樂不是主角,而Livehouse里開完演唱會用戶就走了。”胡建國解釋說,“我們把品牌、用戶的優勢深度結合起來,把落網的音樂空間變成音樂人既可以演出,又可以做沙龍分享,又可以和用戶交流活動的地方。”
裝修完成之后,落·音樂空間大概是這樣子的
簡單地說,你也可以理解為音樂版的3W咖啡,就是通過大量立體的活動去孵化音樂人,讓更多人能夠面對面接觸音樂人,同時也讓用戶之間有更多的空間去社交。只是,落網的目標不止是做一家店,而是讓更很多的地方都擁有這樣的品牌。
而且落網在4月11日也發布了音樂旅行計劃——海外音樂節冒險之旅。
第一期就集合了西班牙春之聲音樂節、日本富士搖滾音樂節、韓國峽谷搖滾音樂節、德國瓦肯戶外金屬音樂節、日本夏日音速音樂節、香港Clockenflap音樂與藝術節,從6月到11月音樂不止。
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據胡建國介紹,“落網之所以想到邀請用戶去參加音樂節,是因為看到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內心的孤獨卻沒有變少。表現在旅行,就是去哪里玩的都有了,卻難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玩。所以我們就結合了旅行,因為音樂是無國界的,它流經心靈。而且落網的初心就是幫助音樂人找到自己的聽眾,聽眾找到最喜歡的音樂,幫助音樂獲得有價值的傳播,所以就想到了音樂旅行。從某種程度上,這也實現了一種音樂消費環節。”
三、在音樂市場打拼13年的人是怎樣理解這個市場的?
電話那頭,胡建國沉默了幾秒,“整體來說,我認為泛文化領域是未來創業的趨勢。”胡建國這樣解釋:
一方面,工具性應用的更新換代速度太快,這是互聯網創業的常態。但是文化的本質是沉淀,文化型創業是緩慢而長久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優勢。
另一方面,書籍、電影、游戲的商業化基本已經完成了,而音樂作為文化的最后一個模塊,可以說還沒有被完全開發。而這個市場是非常龐大的,就像以前大家還不看好書和電影,但從現在短短一兩年的時間維度來看,文化創業已經成為創業板里的一個主要趨勢了。因為內容創業者能不斷的充沛人的生活,人的物質文化水平提高之后是需要消費的,這時的消費不是去消費一個工具,而是消費一種文化。
尤其是2000年的時候國內只有一個大型音樂節,現在全國每年會有500多場大型音樂節,每個月至少也會有3千-5千場的中小型音樂演出。可以說這么大的市場,沒有一個產品出來。
胡建國說,落網的終極目標是做一個文化輸送的中介,讓音樂互通有余。一個人的定位取決于他做事情的深度和廣度,更何況文化的本質是沉淀。所以要從更廣的角度和更深的定位去做東西,因為落網做的是一個真正的文化產品,而不是去迎合某個用戶的。
“一直到現在,落網已經十三年了。盡管互聯網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幸我依然還堅持著自己最初的想法,并為之努力。”胡建國說。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琥珀;微信:weimic;聯系方式:chenhongwei@startup-partn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