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在“Up Your Life”以太消費升級行業論壇上,聯君資本執行董事邵振興做了主題為《基于內容和社交的創意消費》的分享,對社交的演變歷程以及內容發展以及新的創業消費做了分析。以下為分享實錄,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整理編輯。
社交最早是PC時代出現,由1.0、2.0這些形態,慢慢演化到興趣、垂直這樣的方向。移動互聯網出現之后,又開始了移動端的社區,最初還是比較泛的微博、微信、貼吧、QQ類型,針對不同的用戶,不同的年齡段,活躍度非常高,國外有Facebook、推特。現在從我們使用角度還有對用戶角度分析來看,這些平臺并不能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
所以會有后面兩類,第一類還是跟PC時代類似,往垂直方向演化,出現了一些興趣的社交。另外隨著帶寬,主要是技術的提升,逐漸從圖文社交轉化到了視頻社交。映客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快速起來的,直播包括在線視頻可能是移動互聯網最后一波機會。
社交網絡隨著時間推移和內容的積累,慢慢催生出一個群體,這個群體叫做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現在跟多人愿意把它叫做“網紅”,其實這個概念不夠準確。因為今天的時代誰都是“網紅”,此前的Papi醬,包括王思聰女友,郭富城女友等等都是“網紅”。今年有一個自媒體人丁晨靈做了“網紅”排行榜,可以看到包括王思聰在內一系列的人,他們都是通過或者借助或者依托社交網絡具有了極強的公眾影響力,除了個人的原因之外,這些“網紅”多數背后都有團隊幫他運營。每個“網紅”都有定位,按照他們自己的定位,慢慢塑造自己在公眾面前的形象。
視頻的出現讓KOL的影響力進一步放大,Papi醬開始上傳視頻到爆紅的周期非常短。過去我們在微博上從零粉絲到幾十萬粉絲大V,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需要不斷的生產很短的內容。但是視頻上的展現形式更立體、更完整,長度幾秒鐘或者幾分鐘都可以承載很多的內容。視頻是比圖文更好的一種展現形式,也是為什么我們慢慢的社交形式從圖文演進到了視頻社交的原因之一。

第一階段是品質化,生產出來的內容得大家喜歡,有多少人去觀看,有多少人點贊,有多少人轉發,有一些指標體系去評判,微博上公眾號有10萬+,這個就叫品質。
第二步需要解決的是怎么去持續生產好的內容,甚至生產跨界的內容,比如像星座還有其他的新聞時政等等,但這些品類的內容只能聚集流量,如果需要商業化,還有后面好幾步。所以第二步的關鍵是怎么模式化,怎么把人群分出來。
第三就是媒體社交化,把人分出來之后才有媒體價值,我們現在看到短視頻的公司生產的內容在各個平臺上都有大幾億的點擊,最高有幾十億。這個數據有什么意義呢?廣告主不知道誰在看,哪些人在看,這樣投放率是比較低的,轉化效率也是比較低的。所以需要做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第二階段,把人群,把用戶通過某種方式或者是通過垂直內容分出來。現在有很多很垂直的內容,專門做美食,專門做美妝,做八卦等等。通過內容必須把人群分出來,分出來之后就有了媒體的屬性,可以精準的到達這個用戶。之后就是社交化,社交必不可少需要一個KOL,需要產生粉絲關系,基于粉絲關系的社交,是黏性更高的一種交互。在這個基礎上就可以影響用戶的決策和選擇,也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去平臺化,去中心化,本質上我們需要有一個更快捷、更可能基于情感認同的決策方式。
最終內容也可以平臺化,舉個容易懂得例子,羅輯思維和Papi醬的合作就是做流量互換、流量分發的事情,內容最終可以成為流量平臺。
最后把以上內容匯聚在一起,就我們稱之為創意消費的東西,也就是基于內容和社交的新型消費形態。四個特征,第一需要有原創內容,第二是個性化,只有個性化和垂直才能把人區分出來。第三是互動交互,通過交互和互動增強黏性,最關鍵是可以有感情,只是內容很難有感情,再加上KOL,就會讓內容富含了感情色彩,最后是一個體驗,談消費必須要談到體驗。
這個產業主要有兩個路徑,內容粗略分為UGC和PGC兩大類,UGC走社交強交互方向,最后依托粉絲經濟,粉絲的關系去做流量變現,我們把它稱為社交化的消費。另外一條路徑就是基于IP的消費,內容先形成一個IP,雖然IP內容也可以直接進行變現,但更重要是衍生消費。
還是舉羅輯思維例子,羅振宇和羅輯思維內容成為IP之后,他們變現的方式更多是衍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