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6億美元,號稱占到汽車后市場75%的博湃養車,倒在了春天里。
博湃養車身后,上門洗車O2O、養車O2O尸骨累累,博湃養車從50步跑到了100步,但最后輸給了體力不支。
翻開博湃養車背后的融資歷史,不管是估值增長速度,還是投資方,都頗有份量——
2015年3月,京東、易車等參投B輪1.1億元融資。
在最好的時刻倒下在很多敗局中屢見不鮮。每一個創業者都值得尊重,失敗也并不可怕,但來者需要反思。博湃養車花了一個多億,給其他創業公司留下了什么呢?——
目前絕大多數的創業公司,其生存和發展主要依靠融資。在基本寒冬里,甚至有一個觀點“融資是創業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這個觀點在現實中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用融資來左右公司戰略。
實際上,不少創業公司已經把toVC、或者融資能力作為公司競爭力,這必然會導致公司戰略重點發生偏移。因為要獲取用戶和數據,可以通過燒錢方式解決,數據變漂亮了,就可以獲得更多融資機會和高估值。
因此,融資的目的就變成了單純的花錢,而不是要讓融來的錢產生更多的效率和價值。比如,不少創業公司瞄準的都是新興市場或者去顛覆、改變傳統習慣,缺乏市場基礎怎么辦?唯一的路徑就是燒錢“教育市場”。生存問題本來沒有解決,還要燒錢做市場,花錢速度必然加倍。數年前的團購、近兩年的上門O2O,無不是靠無數企業倒下(和他們融來的錢)完成了市場教育。相比之下,傳統消費升級可能更適合創業者們。
因為創業公司習慣了融資,一切變得理所當然,企業生存等同于融資,而不是回到商業本質本身,那就是讓企業賺錢盈利,回報股東和投資人。
確實,曾經有360用免費模式革命了殺毒市場,也有京東“戰略性虧損”成就了霸業,后有滴滴“燒錢”燒出了獨角獸,這些“經典案例”有時像一劑毒藥,讓不少創業公司為自己的虧損找了最佳的理由。他們不看所處賽道、時機、環境不同,不去參透他人背后的資源和商業模式設計,別人有目的燒錢,他是傻傻燒錢。
創業公司敢于燒錢的另一個邏輯——馬太效應,成為行業第一之后,擁有定價權,到時候慢慢收割。但殘酷的現實是,如果違背商業邏輯,即便你是第一,還是會死。或者整個“行業”會死掉。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所有的互聯網創業都崇尚“快”,傳統企業用十幾年走的路互聯網公司幾年就走完了。很多創業公司成立半年就要覆蓋幾十個城市,用戶要做到幾千萬。一方面固然是環境和競爭使然,要卡位、要搶占資源、要馬太效應;另一方面也因為拿了投資,想慢,卻慢不下來。
但在極短的時間內,自身的商業模式還沒有被驗證,團隊還缺乏足夠操盤能力,就像一個新手開快車,死亡時刻在身邊。這輛車坐的人越多,事故的級別就越大。
其實“互聯網+”之后,互聯網和傳統行業深度結合之后,就應該充分尊重傳統產業的規律,但現實中,不少互聯網人還缺少對傳統產業的敬畏之心。
因此,能在一片“快快快”的喧囂中,“慢”下來,找到最適合自己公司的速度和節奏,反倒需要勇氣,也是對創業公司生存能力一個重大考驗,尤其是在資本市場相對冷靜的環境中。?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達叔,系思達派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