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多少團隊能夠做這件事情,你同時要了解中國市場、海外市場,要有投資經驗、要有互聯網經驗。”在談到跨境投資領域競爭對手時,海投金融創始人兼CEO王金龍認為,領先一年半,已經讓海投金融有了實質的優勢。
海投金融相打造一個全球資產配置平臺,形象的說,就是成為跨境投資領域的阿里巴巴,而在跨境投資領域,也有“天貓”也有“淘寶”。但是相較于阿里巴巴的整體性,海投金融把業務拆分為兩部分:海投金融在美國注冊,團隊10人左右,主要做基金管理;海投金融(北京)是子公司,團隊約20人,主要做產品和運營。
王金龍介紹,目前海投金融獲得了 Tim Draper、倪正東、Joanne Wilson、Michael Stolper 等人的聯合天使投資,以及華創資本、IDG、PreAngel、明勢資本等機構的投資。
“財富管理”這個詞最近這些年才開始萌芽。如馬云、劉強東等富豪都有自己的家族基金辦公室專門打理家族財富。對于高凈值人群而言,財富管理已經不再是買房炒股那么簡單,而是一種標準的財務規劃。
對此,王金龍深有感觸。在清華大學和美國圣母大學畢業后,王金龍曾在圣母大學基金與團隊共同管理總投資額超過 10 億美元的亞洲和美國投資組合,在 Wesleyan 大學基金協助首席投資官管理超過 7 億美元的全球投資組合,包括紅杉、鼎暉、老虎基金等。
“當時做全球資產配置,投資美國市場、亞洲市場,還有一些新興的市場,包括南美、非洲,各個資產類別都投過,基本上VC、PE、對沖基金、房地產、能源主要資產大類都做過,主要市場都覆蓋過。“王金龍透露,2013年的時候,在幫助投資者到中國來找投資的時候,他發現了另外一個需求:中國的機構和個人,也有向海外投資的需求。
在做了研究功課之后,王金龍發現,中國個人在海外的資產已經超過1萬億美元,并且接下來可能會達到5萬億美元。
王金龍意識到,中國的財富管理時代已經到來。而在高凈值人群的財富管理中,15%-20%的資產將會進行全球配置。王金龍抓住這個機會成立了海投金融。
跨境投資沒有阻礙了以后,想要進入這個領域就必須弄懂為啥這個領域還沒有成熟企業。對此,除了金融、互聯網以及中國和海外投資經驗外,對這類人群最真正痛點的把握才是關鍵。
經過調查,王金龍認為,對于中國海外資產管理而言,最大的痛點是“資產怎么出去的問題”,其次才是“資產怎么管理”。最后王金龍還發現,中國的海外投資很少是純粹的資產管理,都是附帶著相關的需求,比如希望能夠移民、希望能夠留學、希望能夠醫療或養老,所以配置一部分資產。
因此,圍繞這些痛點,海投金融針對不同人群設計了不同的產品。包括針對留學場景推出的“留學寶”;針對養老、醫療推出的美貸寶;針對高凈值客戶推出的投資PreIPO的基金產品;以及針對高凈值客戶推出的聯合家族辦公室等。
王金龍透露,這些金融產品一部分由海投團隊募集成立基金,另一部分來自平臺組合基金。和過去直接告訴用戶風險、流動性和收益率不同,海投從用戶場景需求重新定義產品。例如,留學類的資產,需要能一次性出境、按季還本付息,在理財的同時還能保值增值;而養老需求則要求前幾年長期投資無需還本付息,等到養老開始時再定期匯報,對資金的穩健型有要求。
通過把金融產品場景拆解,用用戶都能接受的方式,海投金融希望能拉近與用戶之間的距離。
目前,海投金融主要面臨B端,即在國內與銀行、信托、私募基金和財富管理公司等合作。C端還在嘗試之中。
當然,想打造“跨境投資領域的阿里巴巴也絕非那么容易。王金龍坦言,這種復合型人才難找、業務要求很高的項目,在提高了門檻的同時,也讓自己的發展面臨三大挑戰:
第一,是找到目標人群。
如何找到高凈值人群?“這些人群比較分散,這時候你不知道典型客戶在哪兒,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難的地方。”王金龍坦承,對創業公司而言,如何做到媒體覆蓋,找到真正的目標人群,是接下來的一個難點。
第二,是投資者教育。
“因為這門檻相對比較高,你即便能夠達到客戶,不一定能說服客戶。”王金龍說,即便有了精準的目標人群,還要進行投資者教育,因為“有好多東西因為中國是不完善的”。
第三,是怎樣包裝產品。
如前面所述的留學產品一樣,王金龍對產品包裝下了很大的功夫。“為什么包裝一個留學的產品?直接賣貸款當然好,但是直接賣貸款大家不知道是什么。”王金龍說,“所以你要發覺到需求,并進行需求定制,這都是非常難的地方。”
按照王金龍的規劃,今年團隊規模將會達到50人左右,逐步拓展業務,最終“想做成一個跨境類似于阿里巴巴跨境投資平臺,有To B業務,有To C業務”。
談到競爭對手,王金龍認為,目前海投金融還沒有直接競爭對手,但是未來,競爭對手可能包括私人銀行、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的海外拓展,但更大的威脅來自阿里巴巴和京東這樣的科技巨頭。“阿里巴巴和京東真正做投資管理不是他們的強項,但他們有錢,可以通過購買牌照甚至直接并購來做跨境投資。”王金龍說,他們“并不擔心傳統金融機構,但是很警惕這種新型的跨界平臺”。
“我們現在已經領先了一年半,這是我們的優勢,我們需要在迅速短的時間內做大規模和品牌,在未來跟他們競爭。”王金龍說。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創小二,聯系方式:lizhigang@startup-part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