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達派記者 王毅 發自成都
近兩年來,不少喜歡網購的成都消費者都不約而同地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物流配送的最后環節經常都是“成都商報”,而且越來越常見,送貨員大多是年近五旬的大媽,跟其他快遞公司有很大不同。
在紙媒日漸西山的大環境下,報社發行部轉型做快遞了么?
事實的確如此。
《成都商報》一度是成都乃至整個中西部地區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也是全國第二家躋身“10億俱樂部”的成員(第一家是《廣州日報》)。然而,紙媒轉型的浪潮如同機器取代紡織工人,是一場不可逆的變革,所謂的“內容為王”和“精品戰略”,都無法逆轉網絡化的洪流。以《成都商報》為例,紙質報紙的發行量從2010年起逐年下滑,訂閱用戶更是呈斷崖式減少。
這當然不是個例。幾萬公里之外,當地時間2016年3月26日,創刊于1986年的英國最具影響力的全國性日報之一的《獨立報》宣布停刊紙質版,轉為網絡媒體。這預示著這份走過三十個年頭,并在鼎盛時期日發行量高達40萬份的英國大報紙質印刷版正式走向終結。
如果報紙的內容可以網絡化,那么緊接著問題來了:發行部及發行人員怎么辦??
一個可能的途徑就是轉型做快遞。
跟報紙的沒落相反,電商和快遞行業在這幾年里飛速發展,銷售額和從業人數都呈幾何級數增長,快遞公司的網點密度遠遠超越了報紙發行點。?
《成都商報》做快遞,其實是從五年前就開始了。2011年6月,《成都商報》發行投遞公司控投成立了“成都立即送物流有限公司”,將以前的物流業務部獨立出來,對外承接物流項目。這樣一來,報紙原有的發行網絡得到了有效利用,從業人員也全都留了下來。經過幾年的發展,業務量有了長足的進步,于是越來越多的成都人發現“成都商報”這個名字出現在了電商網站的物流查詢信息里。
送完報紙送快遞,成為了送報員每日的工作內容。思達派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這樣的送報員,一位阿姨輩的送報員告訴記者,以前五六個送報員的派送街區,如今只需要一個人還綽綽有余,要是發行部沒有及時轉型爭取到新的快遞訂單,那么自己失業后恐怕只能去掃大街了,畢竟年齡、體力等各方面是很難去快遞公司與年輕小伙子競爭的。
但并不是每家報紙的發行部都那么幸運的。放眼全國,恐怕轉型成功的案例也并不多見,如果再往更深層次挖掘,也不難看出報紙發行部轉型快遞并非易事。。
積極的一面看,報紙發行人員熟悉當地街區,派送效率高,工作勤懇穩定,確實有一定的競爭力。而且一旦網絡搭建完善,可以增加業務種類,挖掘渠道潛力。比如,外賣送餐、O2O等這些需要發揮本地化優勢的業務類型
但待解難題依舊不少。首先,報紙發行僅限于本地,向外發展不具備可行性,無法回避業務模式過于單一的窘境。其次,快遞也有品牌,像“立即送”這樣的企業,派送環節可以做得很好,但不太可能吸引到數量巨大的個人用戶。
因此,大部分情況下,該類企業只能承接B2C訂單,比如唯品會、一號店這種自建物流尚未完善的電商。除此之外,一些快遞公司會將一些訂單的派送環節外包出來,比如記者最近買的小米手機,就是由如風達轉交給“立即送”的。
如果報社發行部轉型而來的快遞物流公司僅僅是其他大型快遞公司的“代工”,薄利問題如何面對和解決?當然“代工”也許可能是產業細分后的方向。快遞行業依舊存在變數,對順豐、圓通這樣的快遞巨頭來說,如果只留下全國網,而將城市網徹底外包給“立即送”這樣的本地企業,也許就是一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可選方案。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