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兼職市場成為了一個“不差錢”的領域。上百個創業團隊總計斬獲數億規模的投資,千萬美元級的投資也屢現報道。根據阿里的測算,兼職市場的規模將達到萬億級,隨著自由職業趨勢的越發明顯,兼職領域有可能孵化出一批有獨角獸潛質的企業。
但時間來到2016年,兼職市場卻沒有迎來預期的規模爆發。反而頻頻爆出各大兼職平臺的困境:一米兼職先是被傳瀕臨倒閉,后傳出被收購的可能。而另一個老牌平臺“校聯幫“則未熬過春節,宣告暫停服務。
兼職平臺,在這個春天怎么了?
火爆的數據背后,刷單成風
在新浪微博上,搜索 app 刷單,某兼職平臺赫然在列。“下載后試玩 5 分鐘即可刪除” 的要求,和每個下載少則10元,多則30 元的返現令人咂舌。
剛剛從某上市互聯網企業拆分出的兼職平臺的數據更為吸睛:“上線僅100 多天,目前月訪問用戶數已超600 萬,訪問用戶量以及交易流水為兼職行業第一。“同時,根據公開的媒體報道,成立三年,此前一直保持行業第一的“兼職貓”月UV僅在330萬。而另一款兼職平臺探鹿,也“意外”地撞了數據:其同樣宣稱交易額為業內第一。
根據該兼職平臺最近的公開報道,上線 4 個多月,躍居成為國內會展兼職招聘的龍頭平臺,是目前唯一能夠同時承接全國十多個一二線城市兼職招聘的平臺。
對此,記者深入聯系了幾家報道中的客戶,發現大部分都并不知道該平臺,唯一一個有合作過的客戶表示由于提供人員放鴿子率太高,嚴重影響到該會展,以后不會在合作。同時市面上成立較早、規模較大的幾家兼職平臺,這些平臺的負責人都表示所謂“唯一”可以承接這些展會兼職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可以側面佐證的是,第三方監測機構《易觀智庫》2 月份發布的報告顯示,會展業在兼職平臺的全業務鏈中僅占4%的比例。而會展業本身,目前已是一個超過百億的兼職市場。
規模急劇擴張的身后,服務脆弱
“會展對于兼職人員提供商的要求一直是清晰而明確的,我們從來不要求兼職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人的概念,而是期望他是一個經過選擇,受過良好培訓,獲得一定保障的兼職人員。能做到的,我們才認可他們是金牌服務商。”某會展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市面上大量的所謂兼職平臺,還僅僅停留在提供“人”的階段,根本達不到他們的根本需求,因此造成了合作關系的脆弱。
不僅僅企業不滿意,個人用戶同樣對兼職的質量憂心忡忡。《新華日報》在去年十月曝光的一起網絡兼職欺詐中就質疑,未經過審核的企業在兼職平臺也能發布信息,給某些虛假兼職信息留下了棲身空間。《2015年網絡詐騙趨勢研究報告》顯示,假兼職占詐騙案舉報量34.9%,涉案金額也相對較高。
針對以上種種現狀,上海某兼職平臺的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了擔憂:部分企業的失信行為,正在極大地危害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而真正踏踏實實耕耘服務的平臺,卻難以用夸張的數據吸引投資,擴大規模。長久以往,兼職市場恐成優秀創業者最大的亂葬崗。
規范市場無序競爭,保障消費者權益
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黃秀梅曾在采訪中呼吁:網站、APP,對入駐經營者,首先要履行審查義務,核實其是否有資質、相關證照是否齊全,其次要跟蹤、監管并評估其誠信度。如果有求職用戶投訴被欠薪等情況,網絡平臺應協助投訴者與經營者溝通,確定一個最后支付期限,如果經營者到期仍不支付,平臺有權撤掉其發布的信息,直至將其加入“黑名單”。她還建議,各互聯網招聘平臺,可以借鑒淘寶等網絡商品交易平臺的做法,要求入駐經營者提供一定的保證金。
但亂象和爭議之后,誰來監管市場的無序競爭,誰來恪守行業的道德操守,目前來看,仍然是消費者困惑的難解之謎。
這,或許也是壓垮兼職平臺類創業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兼職未來方向何在,或在于如何提升線下服務效率
最早兼職產品的爆發,是由于58趕集等平臺對兼職信息審核不嚴格,大量的騙子信息嚴重影響到了用戶的體驗的,給了創業公司的機會。主打安全信息兼職的平臺一下在各個地域如雨后春筍般崛起,且大部分都為更能體會痛點的大學生本身創業。而現階段,記者認為兼職這個事已經從信息不對稱的競爭階段,過度到下一個階段,勝出點在于誰能真提升企業的線下服務效率。
由于兼職端人群其實沒有太多的粘性,通過補貼燒錢獲取用戶價值也不是非常大,優質的崗位資源才是核心,哪家平臺兼職崗位優質,兼職人群就會轉向該平臺。所以除了僅僅提供“人”以外,哪家能真正為企業解決線下服務的痛點,提升效率,才能真正掌控崗位資源形成壁壘。
toC的生意在很多看起來市場萬億級別的市場,到最后只能卻也存活一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產品差異化有限,難以形成忠誠度。在補貼下用戶快速增長,靠不停融資支撐補貼,估值攀升到最后,整體市場用戶基本飽和被數家平臺瓜分,然后就無非是幾款app都存在用戶的手機里,哪家補貼用哪家。用戶無法再增長。對應估值上不去,下輪融資進不來,在用戶身上又賺不到錢,所以只能合并。
而 toB的生意絕對不是燒錢能夠解決的,誰能提供性價比更高的服務誰才能有優勢。根據記者的幾番調查,X米平臺得到的反饋是“他們連供人都供不上”,當然更多情況是根本不知道他們。反倒是一些沒做什么PR的低調平臺,得到很多企業的提及和一致好評。好的服務就能有自己的市場份額,所以toB很難靠燒錢一家獨大。
只要能提供好的服務,就可以造血活下來,也許未來會用更多的平臺將重心轉向如何提升企業效率。
真正回歸商業本質,不用再靠VC燒錢活下去,迎來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