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胡運旺是在2015年底,深冬的寒風正從西北呼嘯而來,吹透了長200米的創業大街。
IC咖啡在創業大街北頭,處在真正的“風口”,我來時,這里正舉辦一場VR論壇,和西北風隔著一扇門,里面是汗水的味道。
胡運旺是一名文科生,但他懂集成電路企業。老胡已經在這個行業15年,和近萬名資深行業人喝咖啡交流過,對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及創業等已經研究很多年。“IC咖啡的成分是2/3的科技咖啡加1/3的創業咖啡”,老胡說。
在創業咖啡進入泡沫期乃至寒冬期的時候,IC咖啡這種配比是能夠持續運營的關鍵。
| 以下內容發自上海浦東,由科way兩位記者李俊、王春成文,敬請關注科way公眾號
走進IC咖啡,邁入一個由大寫的字母“I”和“C”組成的大門,時間尚早,胡運旺和兩三人圍坐聊著天,似乎這里和許多咖啡館的場景并無兩樣。
胡運旺起身,向我們介紹正在聊天的朋友,一位是資深IC產業專家,一位是慕名而來的IC公司初創者,還有一位是IC咖啡的創始發起人,今天準備重返創業戰場。一場天使投資下午茶的活動在陸續涌入的人流中即將開場。就是這樣一場簡單的相遇,現在想起來也許正是IC咖啡孜孜以求的產業生態圈縮影。
蘊育下一季
在互聯網+時代,喝杯咖啡就創業了,IC產業不免顯得有些高冷。
一幅幅高高懸掛的人物畫像,一個個玻璃密封的展示柜。胡運旺如數家珍:杰克基爾比,發明了第一顆集成電路IC,之后才有了現在的各類電子產品;伽利爾摩·馬可尼,實用無線電報通信的創始人;肖克利,研究半導體發明了晶體管,獲得1956諾貝爾物理學獎……
似乎不是創業咖啡的標配,卻是IC咖啡的精神圭臬。在這個冬天,一個創業圈的共識是,消耗互聯網增長所賴的人口紅利即將耗盡,胡運旺的心里卻是熱的。他反問,聯接時代的創新與創業,沒有硬件+,沒有芯片+,未來將會怎樣?
中國未來發展要依靠以硬件結合智能化技術進步為基礎的工業互聯網,中國制造面臨產業轉型,轉型之中所需的智能硬件、可穿戴式設備、智能家居、機器人等等,這些愿景如果里面少了電路板,如果電路板上少了一些黑黑的小顆粒,如果沒有基于這些小顆粒的智能算法,將會怎樣?胡運旺說,IC咖啡串起的就是這些黑顆粒與電路板,這些硬件與智能化技術。世界50大戰略前言技術方向,數數看有多少不是偏芯偏硬?
做科技圈子,促進芯片電子上下游交流與發展,四年多來,IC咖啡全球站點舉辦各類主題活動1000余場,人潮來了又去。胡運旺說, IC咖啡,偶遇知“芯”人。你來或不來,它就在這里。萬千創業者夢寐的所謂“從0到1”,開啟新硬件時代,也許就從這個不算開闊的空間開始實現突變。
今時今日,IC咖啡平臺已從上海浦東延展至北京、深圳、武漢、新加坡甚至硅谷,浦東依然被視為其大本營,很多集成電路產業人士也因此把創業起點放在浦東。然而地理界限漸漸模糊,IC咖啡成為IC產業人的心理燈塔,引導著全球華人的集成電路創業項目走上回家的路。
“創業火種”岌岌可危
最近一年是“雙創”的繁榮期,這也往往是魚龍混雜的時候。眾多的創業咖啡,僅僅以做幾場創業交流或沙龍為主,諸如“喝咖啡讓創業輕松起來”的說法令人擔憂。原本該是碰撞思想火花、培育創新創業精神的創業咖啡,在急功近利的時代命運似乎已經注定。
2015年,全國的創業咖啡由三年前的幾十家直線飆升至1000家。一擁而上的創業咖啡并沒有孕育出新希望。一時間,創業者成為稀缺資源。原因固然有市場盲目瘋狂的一面,魚龍混雜最大的危害是湮沒了真正想做點事的。
“現在,很多半政府的、地產商的、土豪的各種免費場地服務、免費沙龍,倒是吸引了一些眼球,可一年到頭來只辦幾場活動,不但場地沒有熱起來,還倒把創業咖啡的市場攪混了,把創業咖啡的影響力攪散掉了,把創業咖啡逼死了。”
觸目驚心的統計結果是,九成九創咖都處于虧損狀態。各種唱衰的說法此起彼伏:泡沫開始破了,這些咖啡館將迎來倒閉潮,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咖啡涼了……諸如此種的遠慮和近憂讓人不時萌生一種悲觀情緒。
大家都在盤算一個問題:創業咖啡的紅旗還能打多久?
幾乎被說濫了,反而很少人真正靜下心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創業咖啡。雙創時代,各類眾創空間和所謂的創業咖啡一擁而上。而胡運旺始終清醒。如何真正發揮創業咖啡的價值,成為他在公開場合演講時的重要話題。
“創業咖啡的價值是激化思想的火花,通過科技的、產業的交流,形成新的創新和新的創業項目,是所有眾創空間類型的源頭。唯有源頭活水來,這就是創業咖啡的意義和價值。“如果沒有這些源頭,創業項目和創業者哪里來?

分享創新創業就等于分享經驗和教訓,傳播創新創業的理念,激發創新創業熱情,擴大創新創業人口。通過把人聚起來,來交流,來碰撞,撞出了火花,火花落了地就是創業者,這就是新創業者。真正的創新創業是艱苦的,是戰斗,如同當年一批批的人熱血青年奔赴戰場。沒有創業咖啡的這個演講那個聚會,沒有這些宣傳,哪來激發這么多熱血青年?
“創業溫度提升,不在于那些實體孵化空間,而在于創業咖啡。”把革命征途中的“宣傳隊”“播種機”拿來與創業咖啡的源頭作用類比,也算是一種創新。
然而,創業咖啡孵化的是創新意識,要如何量化?孵化了多少團隊?幫助多少團隊獲得投資?創造了多少就業機會?常見的眾創空間市場化考核方式,卻不適用于創業咖啡這種新型模式。急功近利的量化指標拷問對致力于蘊育“創業火種”的創業咖啡而言,是骨感而無奈的現實。只看直接結果的做法,會讓創業咖啡快速死亡。
創業火種岌岌可危,何談創業溫度?
IC咖啡二次創業
“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對IC咖啡和胡運旺來說,從來也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創業咖啡面臨的嚴峻形勢之后,依然相信未來,共同創造,共渡難關。
從“中央廚房”、“幼兒園”到今天的“創業火種”,骨感的現實面前,胡運旺執著地為IC咖啡代言著。
“科技服務與創業服務,如果不做專做細,不做出規模做出產業影響力,就沒法挖掘深度價值,沒法走向盈利。粗淺的服務的價值就只值得一杯咖啡,這一杯咖啡的利潤就只夠養咖啡師,這咖啡師沒法做科技創新服務與創業服務,創業咖啡就更沒有影響力更沒有深度價值,然后就進入了死循環?”
專注芯片和集成電路領域,是IC咖啡的天然基因,并且這種基因難以被復制,難以被割舍。他說:有些事情不賺錢依然要做,比如創業咖啡。“創業咖啡就好比城市中的圖書館和綠地,是滋生創新、創業者的不可或缺的土壤和空氣。”做創業咖啡這事一定是有熱血的人、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否則不會去做。
早期是奔著理想去的,發展到此刻,IC咖啡與國家、政府的思路不謀而合,IC咖啡傳播的產業創新創業、技術創新創業,是一場啟蒙運動,是對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和重視集成電路產業最好的注腳。
然而狼煙四起的年代,似乎無處安放情懷。
創業咖啡到底能不能賺錢?今天,是IC咖啡“從非營利”到“營利”的涅槃時刻。從“眾籌”向“創業咖啡+孵化器+產業服務+天使投資”的模式轉變,從民間的“科技俱樂部”向科技服務公司轉變,正如業內人士說,IC咖啡面臨的挑戰不是來自外部,正是來自組織形式和運營模式的自我革新。
眾籌,原先幾乎是創業咖啡的標配。包括胡運旺在內的八位發起人,每個人兩萬塊,這十六萬就成了IC 咖啡的第一筆啟動資金。目前已聚集發起人261 位,這261 位老總高管幾乎覆蓋了IC電子產業鏈上下游的各類型企業。

胡運旺和他的合伙人們
IC咖啡的前身和起源是科技俱樂部,起初是一個集成電路、智能硬件等硬科技的社交圈子。然而隨著發展,弊端也日益明顯。作為一種碎片化的股權投資,大部分股東是兼職,“做一件事情要去跟100個老總高管去談”,致命的一點是“沒有高效的運營執行能力”。更重要的是,科技俱樂部沒法承擔更多的產業服務。
作為扎根于浦東最深的創業咖啡, IC咖啡將面臨二次創業的嶄新使命。老胡說,IC咖啡已經成立科技服務公司,IC咖啡已經沿創業服務產業向下延伸,正在謀求產業戰略資本的注入,即將形成創業咖啡+孵化器+產業服務+天使投資的服務鏈條。“IC咖啡沒有冬天”,他言語鏗鏘。

反哺還是自救,反正,真刀真槍的尖峰時刻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