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時代,就業是失敗才干的事。”不少大學生都發表了類似的言論,在網上流傳的眾多《大學生為什么應該創業》的文章中,排名前3位的大學生創業理由:
1、替別人打工不如給自己打工?;
2、可以實現自我價值?;
3、時代使然——畢竟這是創業的時代。
雖然從“死亡率”來看,大學生創業者確實比其他身份的創業者面臨更高的失敗風險,但創業路上的艱難險阻對于每個創業者都是一視同仁的,無非還是那樣一個問題:做這件事情的人,憑什么是你?
本文的作者是洪泰幫成員之一湯明磊。跟大家分享那些聽起來很美好,但卻會誤導大學生創業者的話。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編輯整理。
兩個殘酷的現實:
第一,絕大多數大學生創業企業不會出現爆發增長,所以根本到不了融資這一步,只要保持穩定的現金流就可以了;
第二,融資完成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創始人既無法出售股權套現,又會為商業計劃的實現竭盡全力,這才是對創業者的真正考驗。融到資了又能怎樣?
身在創業圈,每天都能聽到估值十億的獨角獸神話,與之同時出現的是身價破億的創始人新貴。大學生每天接觸到的也是這些消息!但事實真的如此么?
創業浪潮沖擊下,大多估值都帶有泡沫,很多創業公司估值均以與同質化公司對比得出,導致泡沫的擊鼓傳花。假如一個創業公司,有人出一萬,只占0.00000001,那么估值是多少?創始人身價馬上得多少?
這樣的超級肥皂泡,對大多數初創公司,估值絕對不是成功標準。在我看來,創業企業成功的要素是迅速的市場反應能力、簡單粗暴有效的盈利模式、可推廣的想象空間。
平臺型項目為什么會成為大學生創業者的最愛和首選?絕大部分的理由簡單而無力:因為它成本低,啟動快,且充滿成就感。大錯特錯!
學校有天然的封閉性,大學生一旦面臨問題,就想到平臺。但依靠平臺賺得盆滿缽滿的創業者,卻未曾對平臺的基本邏輯有基本認知。從來都是先有平臺要素,后有平臺。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核心價值,另外這一波剛性需求的基礎設施機會已過,大學生創業者可以在基礎設施之上多尋找機會。
大數據時代,平臺擁擠不堪,平臺上空空如也。所有人都在鼓吹萬物相連,所有人都在鍛造商業模式的連接能力,商業模式能不能賺錢不重要,都連起來才算牛×。
只可惜,和數據爆炸一樣,數據會越來越不值錢,萬物相連也會導致連接越來越弱。
商業模式設計精巧固然是體系設計能力強,但企業做成功要素極多,商業模式絕對不會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同樣的感覺還有:「你的項目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商業模式」太多的大學生創業者妄圖依靠商業模式獲勝,卻忘了給自己挖設深厚的護城河,規模、品牌、垂直才是你的護城河。
二流的創業者可以被培訓,一流的創業者永遠被發現。
有太多特質不能被教育與加速,比如長相體力情商膽識酒量家庭背景從業經歷,特別是經濟周期與運氣,而這些無一不深刻影響一個創業項目的成功率。
說給別人聽的叫情懷,說給自己聽就叫幼稚!情懷不是良藥,好產品才是。大量的創業者最后靠的不是堅持,而是一款不錯的產品和死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