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這一曾專屬于軍事用途的航空器,現已大舉進駐民用市場,首當其沖的就是影視拍攝領域。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無人機市場也極其火爆。?
據泰伯智庫統計,2014年,全球民用無人機領域共發生41筆融資,融資總額約15億元。2015年,數字攀升到了81筆融資,超過40億元,同比增長170%。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全球民用無人機市場十分活躍,并且市場增長率遠超全球市場。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民用無人機領域共發生4筆融資,融資總額約4億元。在資本爭相追捧無人機市場的背后,到底投的是什么?未來的方向又在哪里?
民用無人機市場的未來方向大致要從這三方面看:
無人機一經推出到大眾眼前,就與航拍畫上了等號。一部分人傾向認為無人機最大的用處就是航空拍攝,C端火爆只是一時的獵奇。這句話我們認同一半,普通消費級C端將遭遇天花板,而B端和專業級C端用戶對于航空攝影的強需求將支撐起整個消費級市場。
普通消費級C端用戶長期獲得單一娛樂性質(高空拍攝)的盈利模式將走不下去。未來,消費級無人機將會向專業級拍攝無人機發展,面向B端和專業級C端。
如今,越來越多的電影和電視都采用無人機協助拍攝,如《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戶外真人秀,《狼圖騰》等電影。談到專業拍攝,或許有人認為?租直升機效果會更好,但是,租用直升機費用昂貴,且受制于航空管制不能隨意飛行。而無人機是一次購買可多次使用的專業相機載體,相比直升機航拍費用大大降低。
從本質上來看:消費級無人機=無人機+相機。具有專業級拍攝功能的無人機將會有非常巨大的市場空間?。
專業級無人機領域涉及警用(邊境巡檢、森林防火、交通檢測、人流控制);能源、國土資源(巡線、規劃、勘測);農業(噴灑農藥);救災等,這部分用戶的主要需求為數據采集和運輸功能,一般為機構客戶,要求高性能和高穩定性,對無人機飛行控制、動力系統、機體設計等有嚴格要求。
此時,考慮的不再是僅用開源飛控和簡單的普遍用于消費級無人機機體設計,而是擁有自我迭代能力的核心飛控技術,能夠現場、遠程進行數據服務、維護的專業級無人機。這類無人機除了機體和技術方面的積累,還需要有所創新,如用戶體驗的創新和交互的創新,使得服務與應用雙向增效。
在垂直領域中,我們重點說一下農業植保領域。無人機切入植保行業,強需求是農藥噴灑、授粉、播種等。由此可以產生三種模式:
第一種:強需求下的無人機植保服務
第二種:行業外延部分服務(如農資公司、噴灑器械公司、支付平臺等)
第三種:切入無人機保險領域
綜上所述,專業無人機市場會產生兩極。一極會是無人機整機的提供平臺,這是一個開放式平臺,可以根據不同用途,來生產出專業級的無人?機;另一極,專注于提供服務,無人機只是一個載體來完成該服務,如植保、物流等。也就是說,垂直到只做專業級無人機,或者垂直到某一個服務領域,應用無人?機都將帶來巨大增效。
載人無人機最重要的是安全。從機體設計和空氣?動力學角度,目前固定翼的大飛機(客機、戰斗機)是可以進行滑翔的,在發動機停車時,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命作用;單旋翼飛機(直升機)也是可以自自救的,在失事降落時,可以通過自旋轉來進行迫降,很大程度上保證安全,而目前的科技無法使多旋翼無人機自救。所以在自救的功能未設計出來前,這樣的飛行器有很大隱患。
此外,在航空管制方面,目前還未出臺低空無人駕駛飛行器的法規。當下階段應該是先驗證安全性再是飛行方式和路徑。
載人無人機是一個讓人非常期待且將大大帶來交通便利的高新技術行業。如果能安全、穩定地飛行,當然不排斥。其實這里面還是有一條捷徑的,至少在機體安全性問題上可以得到驗證。比如,我們可以使用得到安全驗證的直升機作為載體,進行無人化操控改裝,通過地面站、衛星的精確導航,或許可以是一條半創新的坦途。
?
對于民用無人機,行業會朝著更加細分的領域發展,緊貼強需求,深入垂直領域,實現跨行業的整合和發展。關鍵在于是否具備核心技術,是否能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是否能貼近消費,是否能有大的增長空間,是否能可持續性發展,是否能帶來創新性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