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資本寒冬論喧囂塵上,有的說這是資本下行的必然,有的說這是創投機構放風謀求利益之舉。無論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創業者明顯地感到環境已大不如前。
即使沒有資本寒冬,按照硅谷法則中9成創業公司會倒閉、90%孵化器將失敗的規律,創業者失敗的概率也是非常之高。那么,創業者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呢?美國蘭德公司認為世界上每100 家破產倒閉的大企業中,85%是因為企業管理者的決策不慎造成的。
可見,提高決策的成功率,就能大大降低創業失敗的概率,對此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心理學家、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認為“事前驗尸”是解決決策失誤的一個良策。
想要保證決策大部分都是正確,就要先明白一件事,無論多么聰明的人都會做出一些很“蠢”的決策。
世界上不存在能永遠保持正確的人,所以決策失誤是難以避免,創業者不用為此過多擔憂。就像森林里兩個人被老虎追趕的小故事一樣,你要做的就是跑的比另一個人快,或者說犯更少的錯誤,那么你的成功機會就會大大提高。
根據丹尼爾?卡尼曼對人類行為的研究發現,聰明人之所以犯“蠢”事,過度樂觀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首先要必須承認,成功的學者、發明家、企業家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樂觀心態。樂觀心態讓這些人積極尋求挑戰,愿意承擔風險,所以才能在不同的領域收獲成功。當然除了這些努力外,運氣好也是一個主要因素。
那如何才能在樂觀中保持適中而不過度呢?那就是“事前驗尸”。
最早提出事前驗尸的是心理學家加里?克萊恩,他發現組織能比個人更能抑制樂觀情緒。加里?克萊恩提議當一個決策被最終確定之時,應該將所有對這個決策有所了解的人開一次簡短的會議,所有人參與一個假設,那就是:“設想我們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經實施了現有計劃,但結果慘敗。請用5~10分鐘寫下這次慘敗的緣由。”這就是經典的“事前驗尸”,根據加里?克萊恩的設想,如果每個對決策有所了解的人,從決策為何失敗出發發表看法,那么就像一次驗尸,提前將決策里也許過于樂觀的地方找出來,這對于減少決策失誤十分有價值。
現在創業團隊大多數都會采取民主制度,很多決策并非創始人一個人拍板,可能是多個創始人,甚至有的是全體發表看法,一個決策才會出現。那么這種非獨裁式、多人決策就完全不存在過度樂觀現象了嗎?答案顯然不是。
許多看似民主的決策其實并非完全是客觀。當團隊決策討論漸漸偏向一方的時候,大多數團隊成員都會受到集體思考影響。
事前驗尸的好處就在于,它可以引發懷疑,給予支持決策的人探尋他們之前未能考慮到、但真實存在的威脅。可以說事前驗尸并非靈丹妙藥,只是它給予了創業者一個多面看問題的途徑,由于每個人的水平都不盡相同,事前驗尸未必能夠徹底讓計劃完美無瑕。至少在避免愚蠢的錯誤方面,或者給予最終決 策者真實危機提醒方面,有著難以替代的好處。
創業者大多數都會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是理性的,即使一事無成的大眾,也很少有人會覺得自己不理性。但很多的事例表明過度自信并非是個別人的“特權”,而是一個覆蓋范圍非常廣泛的社會現象。
最能證明的就是股市,每個股市泡沫期都會有無數的樂觀股民,對潛在的危機視而不見瘋狂的投資那些“不靠譜”的公司。反面的例子則是某些公眾關注度極高的上市公司一旦陷入財務危機,就可引發整個股市的暴跌,當我們反過頭去看那些引起股災的危機事件,危害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嚴重。
丹尼爾?卡尼曼在美國曾做過一個調查,他組織了一次對小型創業者的問卷調查,有81%的小型企業認為自己成功幾率高達70%以上,其中33%的創業者認為自己失敗的可能性是0。然而根據真實的數據,在美國小型企業能夠生存5年以上的概率是35%。
事前驗尸是個好辦法,但假如提出意見的人都是內部的,仍然難逃脫局限性。對此丹尼爾?卡尼曼覺得決策過程中多聽取外部意見意義非常大,然而現實中卻并非這樣,因為大部分創業者對外部意見都是排斥的。
創業是件既需要智慧又要借助運氣的事情,決策符不符合現實情況,對一個創業型公司的生死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我們要懂得樂觀情緒可以激勵我們度過低潮期,但保持隨時聽取外部意見的習慣,對每個決策“事前驗尸”,是保證我們比其他人錯誤更少的最好辦法。至少要做到重大決策的“事前驗尸”,因為錯的更少,就是對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