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房東手上租下房子,然后裝修隔間后租給另外幾個人,這種活躍在各大房源緊缺城市的“生意人”有個共同的名字——二房東。相比起他們如此游走于灰色地帶,美國創業公司 WeWork 則把“二房東”做成了一門大生意。
據周二曝光的一份文件顯示,WeWork 在新一輪融資中獲得高達 4.3 億美元的投資,領投者為中國的弘毅投資及其母公司聯想控股。《華爾街日報》數據顯示,這輪融資后 WeWork 估值猛增至 160 億美元,排名獨角獸公司的第七位(前面 6 位為 Uber、小米、Airbnb、Palantir(大數據公司)、中國互聯網+控股(美團點評合并新公司)、Snapchat)。而僅僅在去年夏天,WeWork 的估值只有 100 億。
WeWork 2010 年在紐約創立。和我們常遇到的二房東不同,WeWork 的主要業務是辦公場所的出租。它通過折扣價格租下寫字樓,然后將其分割成單獨的辦公空間,出租給初創公司和小型企業,收取會員費也就是租金,起步價 350 美元。而 WeWork 之所以能吸引公司入駐,一方面是它能提供功能完備且舒適的辦公環境,另外因初創公司聚集而產生的規模效應更是一種無形的優勢。
目前,WeWork 租下的辦公場所一共有 65 處,大多數位于美國本土,少量在歐洲和以色列,一共擁有 5 萬名注冊會員。另外 WeWork 正在美國和歐洲尋求迅速擴張,據去年一份泄露文件顯示,WeWork 的計劃是到 2018 年年底把辦公場所擴充至 376 處。
不過,美國和歐洲并不能填滿野心勃勃試圖顛覆辦公出租行業的 WeWork 的“胃口”。在 WeWork 官網上,可以看到在“Coming Soon(即將到來)”一欄中包括各大亞洲國家與地區:首爾、印度、中國和香港。
對于這次收到來自中國的巨額投資,WeWork CEO Adam Neumann 在官博上表示,“盡管文化間存在差異,但究其根本而言,我們是一體的,所追求的也是相同的。”他還引言了弘毅資本董事長 John Zhao(趙令歡)所言,“WeWork 的執行力和它與中國文化是高度契合的”,來闡釋這次的合作基礎。
回顧 WeWork 6 年的發展歷史,它似乎從一開始就是融資的寵兒。比如在當年只有曼哈頓一個辦公場所時,就已經得到了來自 Benchmark Capital 等總共 13 億美元的融資。
不過在這種高歌猛進之下,背后的危機同樣在騷動。有媒體就指出,相比起那些實際擁有大量房產的同行們,WeWork 這樣的估值實在是太高了。首先是因為這樣的增長速度很難維持的,而它的商業模式也預示著,就算它的轉租租金下降了,卻依然需要付給房東固定的租金。
全球最大的出租車公司 Uber 沒有一輛出租車;全球最熱門的媒體所有者 Facebook 沒有一個內容制作人;全球最大的住宿服務提供商 Airbnb 沒有任何房產。
未來的 WeWork,是否就是那家沒有任何房產的全球最大的辦公室出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