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di Roizen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也曾擔任蘋果公司主管開發者關系的高級副總裁,現在,她是 DFJ Venture 的一位風投家。
在斯坦福演講時,她總結了30年科技創業領域的8個原則,如果你想要創業成功,這8項原則缺一不可。
梅琳達·蓋茨曾有一次路過小女兒的房間,看著她在嘗試著自己穿鞋,她女兒說:“這很難,但是我喜歡困難的事。”
成功的創業者追求一種永不止步的狀態。“你努力工作,超越能力的極限,不斷地嘗試、失敗、再嘗試;你每天、每周都問自己 ‘我還能做什么更有難度的事情嗎’,這時你才能理解這種勁頭。”
在你經歷過很多困難時期后,你會發現渡過難關是你最美好的經歷。
有趣的是,很多懷有雄心壯志的人卻力求消除工作中的困難。他們想平步青云,順利到達夢想彼岸,這是不對的。
“創業的美妙之處正在于其艱難。沒有安全可言,沒有穩定的收入,你必須完全靠自己。”
在做第一家公司時,有一次防火灑水器故障毀掉了所有庫存商品。幸運的是,房東不知道貨品不值錢,愿意用保險賠付一切損失。
當時的條件確實很誘人,我們本可以收到 15 萬美元的賠款。但是我們決定說出真相,因為不僅我們知道庫存的價值,我們的員工也知道,如果我們決定作假,那我們怎么向員工交代。
你要成為員工的榜樣,清楚自己所做每件事的后果。如果公司領導層決定收了這筆錢,那就等于告訴員工,作假是被允許的,就好像是在說:“虛報費用是沒問題的,如果想要的話把多余的設備帶回家也行。”
你的行為決定了公司的文化基調。做有些事是為了晚上能睡個安穩覺,另一些是為了搭建良好的工作關系。當你把標準定得更高時你會發現更容易把持自己。
人們認為掌握的數據越多就能作出正確的決定。對于有些事情來說,這種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事。內心的直覺建立在多年的經驗以及對于人類行為持續不斷的觀察上。我們甚至不知道它的具體形式。
——每次數據指示和我想的不一樣時,聽從數據都會讓我后悔不已。
絕大多數公司的成敗都取決于團隊的質量。
太多年輕的創業者犯同一個錯誤:他們有一個創意,開了一家公司,但是當需要聘用管理人員的時候,他們不想找一個比他們更懂的人來做。他們不想被威脅,所以就找跟他們同齡,和他們懂得一樣多的,找自己信任的熟人。這種做法聽起來不錯,但是同時,創業者因為怕被壓制或大權旁落而錯失了許多專業人才。
你真的希望你負責銷售的副總比你還不懂銷售?你想要你的 CFO 不如你懂財務?當然不是。你應該去冒險,找到正確的人,并且信任他們。你的工作是激勵這些人,并確保他們和睦相處。
我的目標永遠是成為團隊里最笨的人,我希望我的身邊都是些真正有才華的人。這才是讓人興奮的事情,我們才能完成最艱難的挑戰。如果你希望成為團隊內最聰明的人,那你會建立一支平庸的隊伍。
每件事都是關乎人的。不要把生活中所有事都看得像交易一樣。你需要換個角度,從人際關系來看,整個事情就都不一樣了。生活中沒有什么是零和競爭。
如果我和你做生意,我的目標不只是讓自己更好,而是讓你也更好,那么我們就都會獲得更好的結果。你會愿意再次和我做生意——這一點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
你是你所有生意的總和,因為它們組成了你的關系網絡。每當你遇到一個人,想想 “人際關系” 而不是 “交易”。在你更了解他們,他們也會更了解你之后,你們將有機會更加互惠互利。
“倒霉事兒會發生在你頭上,你會失敗,失控的事情會發生,你需要接受現實。” 在這種境遇下,你如何挺過去,堅持到成功呢?核心建議是:把事情都想成一團糟。
這并不是說你不應該追求自己的目標,這意味著你應該對前進路上的不完美做好準備。如果你想到了各種事情最壞的結果,那么當壞事真的發生時,我也不會感到難過。我在隨身行李中放了換洗衣服,我在落地兩小時內沒有安排任何會議。我預期很低,如果壞事沒有發生,那我就會很欣喜。95%的壓力都是自找的。
如果你期待每件事都順利進行,壞事就可能會落到你身上。生活有時候可能很糟,當這種情況真的發生時,整頓行裝,繼續前行。
如果你跌倒了卻爬不起來,那么你的余生也將一事無成。
你所擁有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你的時間,因為你不能創造更多時間。
你可以用錢或他人的幫助來節約你的時間,但是,最終你還是會用光自己的時間。所以,你需要對自己如何利用時間了如指掌。很多人不知道每件事情花了多少時間,他們有 1000 封未回復的郵件,卻還說不知道怎么處理。解決方法就是每天安排的工作不要超過 5 個小時,留出 3 個小時回郵件,打電話,閱讀,獲取最新消息。當別人說沒時間時,我會說,“你當然有時間,但你用來做別的事情了”。
所以,要想想所有需要花時間的事情,開始時對它們一視同仁。你要明白,睡覺是花時間的,閱讀也是花時間的。搞清楚你喜歡做什么,什么能夠最大限度的拓展你的能力,然后重新規劃時間,把時間花在正確的事情上。
我曾經是一名創業者,生活很不規律。有時,我們沒有時間做我們想做的事情。如果真的發現一件讓你興奮不已的事情,那就去做上一段時間吧。如果你懂得權衡的話,這都是沒問題的。
如果你不給你自己留時間,那就沒時間做些正確的事,總會有各種突發情況。
演員 Shirley MacLaine 最早提出了這個法則,主要內容是:20 歲時,你總在擔心別人是怎么看你的;40 歲時你覺醒了,“我才不管別人是怎么想的。” 60 歲時你才發現,根本沒人管你。這個法則的核心理念就是:從一開始就沒有人想著你。
當然,這既是好事兒,也是壞事。壞處在于沒有人在一直關心你好不好,掙多少錢,你對工作和人際關系是否滿意。你需要為自己著想,如果你在做一件不喜歡的工作,你需要自己做出決定是否換個工作,你不能在辦公室等著別人幫你做決定。
你的老板不會想著你,你的同事沒有想著你,你需要替自己著想。
這聽起來令人難以接受。有些人花很多時間思忖別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深受折磨,其實完全沒必要這樣。
人們總是為一些犯過的小錯誤折磨自己,在會上說錯話,叫錯人名等。你可能浪費幾個星期的時間來懊惱,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如果你發現你是這樣的,那么請記住:沒有人像你自己一樣關注你。所以就不要擔心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