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2016年的兩會關注點,既接地氣,比如提高民航準點率和網絡提速降費的提案,又有前瞻性,比如無人車立法提案,這一提案把無人車的發展提升到了國家創新的層面,有助于提升中國的科技競爭力。
梳理最近幾年的兩會提案我們會發現,李彥宏的提案一直很酷炫很前衛。比如去年的中國大腦和今年的無人車立法提案,屬于人工智能的不同分支。而得益于技術范兒CEO李彥宏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百度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儲備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起步于2013年的百度無人車項目,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動駕駛技術方案,并在場景感知、高精度地圖與定位、智能決策等關鍵技術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去年12月的測試中,百度無人車實現了多次跟車減速、變道、超車、上下匝道、調頭等復雜駕駛動作,測試時最高速度達到100公里/小時。而同期,百度的競爭對手谷歌,則出于駕駛安全的考量,把無人車的時速限制在每小時40公里以下,甚至還因時速過慢而招來警察質詢,顯然,百度在無人車項目上比谷歌自信許多。
最近,美國著名科技雜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剛剛公布了2016年十大突破技術榜單,百度語音交互技術上榜,根據測試,百度語音識別在嘈雜環境下81%的準確率遠超谷歌、蘋果等競品。
就在兩個月前,百度憑借機器翻譯項目,獲頒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獎項是科學界的奧斯卡,而百度也成為BAT中首個獲此獎項的企業。
其實,無論是無人車、機器翻譯還是語音識別,其內核都是人工智能,在科學家氣質濃厚的理工男李彥宏看來,人工智能將引領第四次技術革命。
而在中國實力最強的三家互聯網企業BAT中,業內的公認是馬云擅長做生意,馬化騰是最好的產品經理,而李彥宏顯然最有天馬行空的科學家氣質,每家企業文化里都流淌著創始人的血液,百度自然成為了中國最具科技范兒的互聯網企業。
因此,此次的無人車立法提案,首先緣于李彥宏的科學家身份和流淌不息的技術基因。
其次,則是因為身為企業家的李彥宏,一直是技術的堅定信仰者。
百度在無人車等項目上的創新能力,是百度公司建立了創新機制的成果,技術創新能力,要靠企業的管理創新來保障和實現。
16年前,32歲的硅谷科學家李彥宏創立百度的原動力,就是對技術的信仰。去年,李彥宏與柳傳志有過一場對話,被問到最初有沒有技術改變世界的想法,柳傳志說當年就想怎么生存了,根本沒想改變世界。而李彥宏的回答則自信許多,“創立百度最大的動機,就是’讓技術改變世界’。”
也許正因如此,在模仿和山寨盛行的中國互聯網行業,百度和李彥宏看起來頗有點任性———與眼前好看的財報相比,李彥宏目光更為長遠,甚至不惜犧牲短期的利潤率。
第一,李彥宏認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技術不是變得不重要了,反而是變得更重要了。”
第二,李彥宏舍得在技術投入上砸錢。過去5年,百度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增幅年均保持在70%以上,其2014年的研發投入高達70億元。
很大比例的研發資金,投入到了2013年李彥宏創立的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無人車項目正是其代表作之一。
研究院成立不久就引入了谷歌大腦創始人吳恩達,隨后,越來越多谷歌、臉書等全球巨頭的科技骨干加入其中。這正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的里程碑式標志之一,因為提供了足夠好的創新環境,百度得以吸引全球一流的科學家。
第三,前沿技術+業務場景,落地變現。以無人車為例,似乎這項前瞻的科學技術并不會對百度的短期營收帶來巨變,李彥宏大把砸錢是否太任性?
這種論點目光短淺。早在2002年,尚未成為谷歌CEO的拉里·佩奇曾在回答凱文·凱利“為什么谷歌要做免費搜索”的提問時,回答道,“不,我們在做人工智能”。
其實,身負科學家和企業家雙重身份的李彥宏,非常注重技術如何接地氣、落地為業務場景。
在李彥宏看來,以無人車等代表的人工智能是對人類的大解放,“在不久的將來,所有簡單重復的腦力勞動,都將被人工智能替代。”其實,百度的搜索引擎,早從五六年前就已經是基于機器學習了。
人工智能還能促進科技民主化,比如,借助百度的語音識別技術,不會打字的老年用戶,也能便捷的暢享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
因此,在百度繁雜的業務場景中,包括無人車、語音識別等在內的人工智能,將成為支撐業務發展的技術基石,它也許隱身在后,但卻無處不在。
曾經在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視察百度無人車項目的習近平說,“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而百度正是踐行者之一。
作為科學家和企業家的李彥宏,重視技術毫不意外,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李彥宏,為何要提及無人車立法?
原因很簡單,技術和企業創新最終轉化為生產力,改變人類生活,需要制度環境的寬容和鼓勵,否則技術只是鏡花水月,無法落地。而由于科學技術研究通常更為超前,如果相關的司法制度未能配套跟上,就會成為科技發展的絆腳石。
在無人車領域,美國等主要發達國家,都已經開始著手立法。比如,2012年,美國內華達州批準了谷歌無人車上路,在那之后,谷歌的無人車項目才得以在多個城市上路測試。就在剛剛過去的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擬投資高達40億美元,支持無人車項目。
而在無人車技術水平上,以百度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已經趕超美國企業。未來在產業落地上,中國能否奪得先機,關鍵就看無人機立法能否及時落地完善。
目前,中國現有的大部分政策法規與無人車發展還不相適應,一方面,現有汽車行業的相關行業標準、技術標準、法律法規及保險等都不適用于無人駕駛車;另一方面,無人駕駛相關的地圖內容、測繪資質等規定也阻礙了無人駕駛車的發展。
因此,李彥宏建議,我國應從國家層面對無人駕駛予以重視,做好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鼓勵中國汽車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合作研發、協同創新;建議盡快修訂和完善無人駕駛相關的法律法規,為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測試和商業化應用提供制度保障;建議推進無人駕駛汽車相關技術標準的建立和完善等。
無人車立法,正是無人機項目從技術創新和企業創新、升級為國家創新的關鍵,也是無人車未來能夠大規模產業化、真正改變人類生活的唯一路徑。
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預測,2035年前,全球1200萬輛汽車成為完全無人駕駛汽車,而中國將是最大的市場。因此,推動無人車立法的落地,就變得相當緊迫和重要了。
此外,無人車具有巨大的節能潛力,在減少交通事故、改善擁堵、提高道路及車輛利用率等方面意義深遠,并可直接帶動智能汽車后市場等產業的快速發展。
因此,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李彥宏,無論從技術創新,還是從關注民生的角度,建議對無人車立法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