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必要把互聯網和實業絕對地分割開來,實體經濟和互聯網的融合正在向縱深推進
沙龍嘉賓:
陳澤民 全國人大代表、鄭州三全集團董事長
董明珠 全國人大代表、珠海格力集團董事長
王小蘭 全國政協委員、時代集團董事長
不管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傳統經濟轉型升級,制造業都是繞不過的一環,在這一過程中,互聯網因子究竟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是互聯網領導制造業,還是制造業領導互聯網?3月5日,代表、委員們在2016第十八期中國企業家兩會沙龍上進行了深入探討。
互聯網屬于創新的人
討論從一張“董明珠和雷軍頭挨著頭看手機”的照片開始。此前,全國人大代表、珠海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和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有一場“10億賭局”。“之所以對賭,主要是因為在互聯網時代,有人認為傳統產業一定會被淘汰,所以當時我只想向外界表達格力堅守實業的信心。”董明珠代表說。
董明珠代表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深入推進“中國制造+互聯網”,而非過去大家所說的“互聯網+中國制造”,這說明制造業非常重要。“因此,我還要堅持走自己的路——做實業。當然,這也并不是說不需要互聯網,而是要利用互聯網這一工具,讓實體經濟如虎添翼。”
全國政協委員、時代集團董事長王小蘭表示,沒必要把互聯網和實業分割開來,她更傾向于用“泛互聯網”的概念來表達二者的關系。同樣是互聯網技術,一種是“互聯網+”,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另一種是把互聯網技術作為企業提高生產效率或者降低成本、進行智能化生產的工具。不能認為做電商的人才擁有互聯網,干實業的就跟互聯網無關。
董明珠代表表示,事實上,格力在1995年有計算機的時候,就開始把它運用到企業管理中,“我認為互聯網不專屬于某一個行業,應該屬于所有愿意創新的人”。
擁抱互聯網降本增效提質
王小蘭委員說,時代集團是一家裝備制造企業,剛開始只是把一個孤立的產品智能化、互聯網化,但把數據上傳到“云”以后,企業生產的檢測儀器就變成了智能儀器。從這個意義上講,互聯網技術對提高企業效率、降低成本有很大的幫助,與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不是一個概念。
不僅是降本增效,互聯網還解決了提質問題。“過去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因為人為因素等的影響,會出現產品質量不達標的情況。通過互聯網實現自動控制,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董明珠代表認為,未來制造業比拼的將是設計和創造,而不是生產,這就是智能化帶來的一個改變。
“我們原來靠手工搓湯圓,現在就用機器人來搓,一天可生產400多噸湯圓。”全國人大代表、鄭州三全集團董事長陳澤民表示,通過使用互聯網,提高了產量,質量也更有保證了。“我們把焊機變成了數字化產品,工藝人員在車間只要點一下pad,焊機就能點火工作了。”王小蘭委員說,擁抱互聯網不僅是一個概念,而是把產業從原來的作坊式生產向著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推進。
制造業與互聯網各有分工
制造業向智能化轉變,使互聯網的應用空間有了巨大提升。那么,是互聯網領導制造業,還是制造業領導互聯網?
王小蘭委員用做面條打了一個比喻。她解釋說,如果把制造業比作是做面條的,在過去“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下,互聯網企業不做面條,他們告訴消費者,你只需要在美團網下單,面條就可以送到你家。他們只是在消費方式上用了互聯網技術,使消費者更便利地吃到這碗面條。但是,制造業除了用自動化、機器人、大數據把面條做得更好以外,將來也能做前端的事,比如,學會如何送面條,其實是分分鐘的事。從這個角度而言,不是互聯網引領我們,而是我們分工不一樣,如果制造業往前走一步,就有可能取代它、引領它。(經濟日報記者 楊忠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