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分享經濟領域里,很多公司一樣會有很多棘手的事情要解決,比如和員工之間的勞動爭議,與監管機構之間的立法博弈等。
隨著網絡效應放緩,當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涌入分享經濟行業,如何才能確保自己不被淘汰呢?一起來看一下2016年分享經濟領域的四個發展方向吧。
在過去的兩年里,不少風險投資人可能會對和Uber相似的初創公司該興趣,但在2016年這種現象可能會有所改變。
隨著Uber估值開始慢慢下降,私人市場也開始進行自我修正,不僅如此,一些投資人也公開表示之前對Uber的估值也許過于激進。在這種環境下,一旦遇到融資較為困難的環境,按需分享經濟領域里的一些尚未證明自己商業模式的小公司很容易會把手上的資金用光,而擺在他們面前的,很可能是被收購的命運。
當然,這一領域里也會有贏家。那些采用多元化商業模式,并且有足夠競爭力的公司很有可能會不斷發展壯大,比如Thumbtack。但是對于絕大多數產品不多的初創公司而言,很可能會因為盲目擴張而導致最終失敗,這里面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Homejoy了。
當然啦,對于很多分享經濟領域里的初創公司來說,被收購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退出機制,至少能在某一垂直領域里能確保繼續增長。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Uber為了旗下司機究竟是“獨立合同工”,還是“正式員工”陷入到不斷的訴訟之中,而在2016年,這種情況依然會繼續。
監管機構必須要跟上創新的步伐,他們會繼續爭論過時的用工方式,但實際上,卻忽略了“千禧一代”年輕人的就業喜好。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70%的按需分享經濟行業里的就業人員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很滿意。
最終,在不同服務提供商中間會產生差異。但底線是,企業依然會不惜一切代價來尋找最優秀的人才,這意味著,很可能會出現兩種現象,一種是公司里都是一周只工作四天的員工;另一種則是拼命招募很多合同工。
雖然2016年不會出現質變,但是很多員工待遇將會得到改善,即便是合同工,也會得到足夠多的福利,比如保險計劃,退休賬戶,通勤補貼,等等。這意味著,自由職業者和全職員工之間的界限將會變得越來越模糊。
2016年,創業成本依然在降低。商品化的技術(甚至人工智能都將實現開源)和充足的創業支持基金,這一切都幫助創業者可以迅速實現自己的創業理念,初創公司也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但是在2016年,分享經濟領域里的初創公司又會迎來哪些挑戰呢?答案就是規模化。無論一家公司的基礎設施如何,它所依托的商業模式是什么,或是希望培養哪種類型的企業文化,是否能夠實現業務規模化將會成為成功的關鍵,也會導致一批初創公司被淘汰。
未來十年、二十年,網絡效應依然會持續,但是,很多垂直行業的按需服務提供商現在都意識到,如果要想保持業績增長,那么就不能僅僅局限在一種服務上,而是必須要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例如一些駕乘分享公司意識到,市場已經到達了一定飽和度,他們必須尋找新的業務突破口。
那么,新的突破口可能就是某個傳統行業。Uber是個不錯的榜樣,他們已經變成了人們從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的最佳選擇,在技術的驅動下,Uber可以有效利用其網絡能力,將業務觸角延伸到各個傳統行業。如果我是聯邦快遞或是UPS,那么現在真的需要開始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