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如何讓自己的企業穩步發展下去成了懸在每一位創業者心里的石頭。對此,馬云認為“經濟形勢好與不好其實跟你沒什么關系,好形勢下爛企業有,壞形勢下好企業也多得是,中國最好的企業絕大部分都不是在好形勢下出來的?!?/p>
那么,如何在形勢不好的情況下做出好的企業呢?以下為馬云在上海浙商總會上的相關的經驗分享,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整理編輯。
企業為什么活得痛苦?一是全球經濟的下滑,二是因為你的組織文化和體制已經開始不適應市場經濟了。在未來的10年,公司發展需要什么樣的機制什么樣的文化和什么樣的人才值得深思。
危機一定會有,危機來的時候,考核的不是員工,而是考核CEO的能力和企業文化能否扛得住。
CEO是具體做什么的?形勢好的時候一定要能夠做出正確判斷;形勢不好的時候,要找到好的機會在哪里。簡單講就是考驗眼光、胸懷和抗擊打能力。其中的“眼光”包括看問題的角度、深度和廣度;“胸懷”則是多接觸年輕人多聽不同意思多開闊思路;抗擊打能力是指多保持樂觀,即使在看清楚困難所在之后仍然能夠保持樂觀。
中國今天巨大的消費風口是獨一無二的、全球罕見的機會。只有先了解市場,再摸清規律,才有可能發展起來。大家都說學美國,但美國的東西放到中國來不一定靈,因為中國人是投資很感性、花錢很理性的。中國人一天到晚研究美國,反而應該了解自己、了解人性、了解中國市場。
今天最新的東西很多是在電影在電視劇上出現的,現在了解市場必須在一線了解年輕人的消費口子,接近年輕人就對了。“雙十一”期間70%的商家是新實體,這些企業在三年前都沒聽說過,完全按照新新人類的消費需求出現的。
所以不是實體不行了,是你的實體不行了;不是零售不行了,而是你們家的零售不行了。
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只花了30年就回到世界經濟體的一線陣營。市場壓力倒逼改革的機會是存在的,但不要盲目等待改革,自己要先在企業中進行改革,創造改革。
第一次技術革命釋放的是人的力量;第二次釋放了人的持久發展能力,這一次很可怕,帶來的是智慧的變化、是人腦的變化。生物科技、大數據、云計算、人類健康要求。在DT(Data?technology)時代,所有的企業都是透明的、都是分享的,所有的企業都必須與眾不同。
未來世界不會建立在規模經濟、權勢和金錢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知識、智慧和創新的基礎上,任何東西有前瞻性才有意義。
有什么、要什么、需要什么,企業到一定程度必須學會放棄。在不好的形勢下,人人都是平等的。一個企業不要去總結外部政策有什么不對,而是要總結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對,然后把該淘汰的東西一定要淘汰干凈。困難時期冷靜定位,這個做起來是不容易,哪幾個部門業績最好,然后把資源往這些部門傾斜,該關的就真關,希望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觀感,想清楚痛點在哪里。有痛點并不一定是壞事,只要想清楚怎么度過。
四件事情請大家永遠堅持:1.不行賄;2.不逃稅;3.不欠薪;4.不侵權。
這“四不”是我們的底線,有了底線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行業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