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輿論傳播環境里,自媒體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對于如何處理好和這個群體的關系,如何預防和應對來自這個群體的危機,及如何利用這個陣地做好傳播,各大公司及服務機構們也頗頭疼,也往往不得其法。最近遲宇宙的自媒體品牌《商業人物》與聯想的對戰就是個實例。
而對沒有或很薄弱媒體基礎、品牌知名度、用戶忠誠度及行業認知度的創業公司而言,一個繞不過的更實際的問題是,如果哪天被自媒體發文攻擊了該怎么辦?
而這事實上已經成為一個常見的現象。
《商業人物》的質疑文章,聯想公關應該深入分析過,不知他們結論如何,我的看法是:
1、有硬傷:如將利潤的單位由“美元”錯寫成了“港元”,自“2004年財年開始聯想稅前利潤斷崖式式下跌”等。
2、有紕漏:這個題材實在太大,但遲宇宙想表達的論點,及引用的數據,有失偏頗和值得推敲之處不少。
3、相關論斷有輿情基礎:聯想近年表現確實一般,不管遲宇宙分析的原因是否準確,這都是個“有輿論基礎的情緒和感覺”。
4、作者本身有號召力:遲宇宙在國內商業評論領域,頗有知名度和標桿性。他的心力長文,應該說一方面會代表了部分商業評論人士的看法,另一方面,會有一定的號召力。
聯想是如何處理的呢?
1、第一時間回應:微信官號發文《你是一名合格的自媒體人嗎》。
2、IT大佬們探訪聯想,和楊元慶會談。
3、發律師函給《商業人物》。
4、信息沖淡,各種解讀聯想的自媒體文章開始出來。
這樣處理,做的怎么樣呢?
1、戰術上,做的不錯:一方面,反應快,且有節奏感,各種動作相繼出來;另一方面,技術上,有經驗慣性,不錯。比如,抓住了遲宇宙文中的硬傷,第一時間指出來;比如,迅速能集結陳彤、方興東、劉九如、吳伯凡等業界大佬,且如方興東等還不斷發文,為其背書,部分對沖遲宇宙言論。
2、格局上,做的太慘:
比如,微信官方發文的題目為“《你是一名合格的自媒體人嗎》”。情緒化針鋒相對,誅心之論,而不是嚴謹的講事實,集中到對方失誤上,以公司之名罵一個自媒體,讓人覺得格局不高,甚而讓人反感,估計也會引起這個群體的不適。
比如,發律師函的歪招,更是將這種矛盾公開和升級,自己把自己放到輿論漩渦中,且如此凌厲的大公司對自媒體,也是姿態上讓人覺得冰冷。
比如,公關和輿論層面,自始至終感覺不到與《商業人物》的良好對話和溝通的態度與行為,而是直接殺成對戰。
總之,聯想層面一方面罔顧前文提到的輿論基礎,以平常危機公關習慣對待,有好牌但沒打好;另一方面,姿態高傲,缺乏有誠意的溝通態度、四兩撥千斤的處理理念,及一點幽默感——而這,正不就是聯想品牌給人的直覺,及遲宇宙質疑的包括聯想和楊元慶本人的一個方面么?
前文說的,創業公司缺乏大公司的媒體關系和知名度,被自媒體質疑和攻擊的風險會更大——比如,對手完全可以通過自媒體質疑,引發用戶恐慌,從市場層面打擊你——因為創業公司的創新產品和大公司知名產品相比,創業公司的用戶和合作伙伴更換成本極低,他們會對任何未經證實的風險警惕,而轉換陣營。這往往是很多創業公司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那應該怎么辦?
1、判斷和證實質疑的來由:來自用戶或合作伙伴自發的、個別的案例,引起的自媒體關注質疑?還是,自媒體帶有“合作意圖”的質疑?還是自媒體專業研究態度但誤判形成的質疑?還是競爭對手蓄意組織的質疑?還是本身有問題,媒體關注到了來質疑?
總結起來就是,這種質疑是有事實基礎的,還是沒來由的?是蓄意組織的,還是個別現象?
2、第一時間溝通:不用手足無措,溝通作者,了解情況,防止可能的繼續后發。而自媒體也是非常愿意有這種坦誠、直接的溝通渠道——被蓄意利用的也可溝通。
3、要不要公開正式回應?這個不一定。如果是個別自媒體的行為,及針對個別事實的質疑,溝通好了即可,不必要擴大影響,造成誤讀。反之,則應該第一時間有回應準備,但口徑、途徑和回應方式上,需要根據輿情環境、事實性質等來確定。
4、其他信息跟上:整理有助于全面了解公司和事實的信息,傳播出去,以幫助相關方了解。
5、此外,如果證實是對手有組織的蓄意攻擊,需要有系統性的策略和應對措施出來,包括監測、口徑、渠道、第三方服務方合作等等,難以一概論之。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本文作者創業觀察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