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建議“寒冬來襲”這個說法的。
對于創業者而言,第一,沒有冬天(自然也不存在春天);第二,真正的經濟衰退期,恰好是創業者崛起的好時機。美國經濟大蕭條成就了沃爾瑪,2008年的經濟衰退成就了Airbnb和Uber,就連當今炙手可熱的蘋果和谷歌,也是發軔于納斯達克泡沫破裂之際。當時喬布斯說,當別人謹慎的時候,我們加大投入,這樣,當經濟恢復時,我們就會領先了。也就是在泡沫破裂之后、在美國911之后,蘋果發布了第一款iPod。
那么,為什么現在會突然出現冬天的說法呢?這就需要我們從杠桿開始講起(滾出去?。冒?,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一個產業鏈條是通過杠桿不斷滾動的,那么一點風吹草動,就會引發這個產業鏈條反轉甚至崩盤。
就好比你自己拿錢炒股,賠了20%,你還有80%,而且你可以持有等到股票漲起來。但如果你選擇配資80%炒股,跌了20%就會被強行平倉,你就會血本無歸。這就是杠桿的力量。
我們再來看一下風投機構。風投資金的組成中,LP只占很小一部分資金,大多數資金來自并不參與管理的GP。GP的資金來自各個機構或富豪(比如,俞敏洪原來就把自己的資產交給風投機構,現在自己出來做了風投)。而GP的資金很大部分通過各種投資形態與二級市場直接關聯。一旦市場走低,就會影響后續基金的投入。一旦后續基金受到影響,投資人就會對當下的投資萬份謹慎。
據說,還有一種情況是,基金會把周期性閑置資金用各種方式進入資本市場,一旦資本市場異動,這部分資金就會受到影響。
此外,中國做事干什么都容易一哄而上。所以中國創業融資大潮被炒得價格奇高,BAT圈子里搭個團隊就能融個幾百萬天使,于是估值已經虛高,一旦市場冷靜下來,大家的感覺就是融資難了。這樣的原因,再加上那樣的杠桿,因為我們就很容易得出一個判斷:創投的冬天到了(不是創業的冬天,當然對于很多To VC的創業者來說,這是一樣的)。
因此,我們會發現當下的資本市場上,出現了這樣的一些現象:
創投機構頻頻預警,創業者也開始恐慌,甚至部分人開始討論是創業好還是找個大平臺工作好(請問你真的是來創業的嘛)。
從融資角度來看,當前B輪融資最難,原因是:相對于C輪已經更成熟,B輪存在更大不確定性;融資金額較大;當投資機構開始收緊時,對企業業績數據要求更高,對企業品牌和發展潛力的需要更謹慎判斷;創投機構的投資決策開始放緩,周期拉長。等等等等。
我一直認為,創業者不應該過渡依賴投資人的錢。沒錯,我們需要借力資本,但這應該是確保自己能夠獨立存活下去的前提下。很多創業者展開To VC模式,買流量搞融資,最后弄得自己弱不禁風。我相信這一經濟震蕩如果持續半年,別說萬民創業了,現有的創業者90%都得趴下(當然,我認為,這樣的創業者趴下是對真正創業者的獎勵)。
話雖這樣說,但還是要給還有機會的創業同學們,4點忠告,至于來不來得及,全看以前創業的根基打得牢不牢了。
創業運營中,那種不把錢花光就是沒有在創業的大筆花錢要嚴格克制。要嚴控招人的節奏,盡可能放棄現金補貼,凡事花錢的事,都需要由一把手過目,嚴控支出。最怕一個創業企業業務上還在A輪,但規模上已經超過上市公司了——日本有家上市公司,好像只有100多人。
活下去才是正經事。創業者要適度降低估值規模,拿到下一筆錢。
以前有的企業以1億美金的估值,融3百萬美金。這樣的虛名說出去雖然好聽,但其實沒有什么卵用。遠不如以3000萬美金估值融到600萬美金實在。企業發展需要的是現金,而不是估值。更何況如果你以1億美金融了第一筆錢,那么第二筆錢怎么融?這個教訓里,大家可以參考美劇《硅谷》中對此的演繹。
新浪網易搜狐,當年的三大是靠彩信活下來的,騰訊在危機中也采用了類似的點子,馬云甚至要帶領大家擺地攤,那么你,打算怎樣賺點零花錢呢?
現在創業的很多企業,都是賺5毛虧1塊的砸錢創業?,F在想想怎么增加收入可能來不及,但也聊勝于無。
如我所說,經濟危機,就是創業者的機會。在經濟繁榮時期,除非你有iPhone那樣的偉大創造(多說一句,iPhone也是在2008年經濟危機中崛起的,甚至被認為拯救了美國經濟;同時,蘋果那時已經是偉大的公司,而非初創企業),否則你很難真正嶄露頭角。
但經濟危機則不然。如果你夠精益創業,而且你真的能夠幫助其他企業(或更多用戶)更好的渡過難關,你就可能完成顛覆。
當然,如果你沒有做到前3點,第4點就沒你什么事了。那你就成為了被顛覆的對象。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專稿,轉載須注明出處及鏈接。本文作者趙博思,資深喬布斯粉和蘋果粉,正在寫一本關于喬布斯與創新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