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本來平靜的創業圈因“i黑馬曝黃太吉瀕臨倒閉”一事而掀起漣漪。
在黃太吉發布正式聲明之后,黃太吉事件算是告一段落。但正好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專欄作者有空,不妨多說幾句。一方面,這真是司空見慣的公關事件,每天都在上演;另一方面,在不夠樂觀的2016年,很多創業企業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如何反應、如何處理變得非常重要。
首先需要有這個基本認知:一旦被傳謠,對于初創企業而言風險很大,而且糾錯的成本非常高。
其一、社交媒體時代,信息從哪里出來已經變得不那么重要,所謂“傳播”,在這里關鍵在“傳”,而不是上個媒體時代的“播”——broadcast,廣播對媒體的位置、量級等要求高,只有這樣才會更多人聽得到。但社交媒體時代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信息出來之后,通過社交網絡就可以自動“傳遞”和擴散。
其二,“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因為人們都樂于參與這種議論,傳謠成本很低,且很容易被擴散。
其三、辟謠成本很高。作為其社交活動的一部分,大家都會主動傳播未經證實的謠言;但對辟謠信息則既沒有興趣也沒有動力去了解,更遑論傳播了。
這就構成一個天然的黑洞,謠言信息可以很容易形成和進入輿論場,但辟謠信息不容易。這與現實社會人際傳播規律一樣。
這種事例不勝枚舉,也正因此,在初創企業競爭中,公關戰會被對手反復利用到,狙擊效果非常好。
道理很簡單。
其一、不管是投資者、媒體、合作伙伴,還是潛在用戶,更多時候,他們并不會去認真核實所接收到的即使是別有用心的信息,其本能反應都會是,“有人說這個公司有問題”。有了這個基礎,他們在選擇是否投資、是否合作、是否使用該應用時,都會因猶豫而放棄。因為創業公司市場、品牌、用戶基礎都不扎實,一旦有負面信息出現,他們放棄創業公司、做出其他選擇輕而易舉,并不會主動了解問題真相。
其二、創業公司缺乏防守、應對的意識和能力。因創業公司前期主要會把精力放在投資、產品、運營端等事務上,并沒有良好的媒體關系,并沒有進行規范的輿情鋪墊,一旦遇到類似負面攻擊,沒有任何背書和陣地,很容易形成一邊倒的輿論場。
先來看看黃太吉的應對,應該說,還是蠻到位的,畢竟是靠營銷起家的品牌啊。
其一,快速反應。從i黑馬信息出來到聲明,總共時間不到3個小時。
其二,有節奏。先是赫暢在朋友圈辟謠,然后官方發出正式聲明,感性和理性都有了。
其三,反向公關,搭車。借機將自己在做股改,要掛牌新三板信息釋放了出來,引起媒體發揮;同時,還將自己的近期的動態做了個梳理,完成了一次小型的反向公關。
當然,即借機攻擊了i黑馬、創業家,將牛文文的私下道歉截圖發了出來,非常不妥:一方面,除非必要,企業不應該和媒體制造對立;另一方面,公關行為要給人留情面,不能打臉——贏了戰爭,輸了人心。
一般創業企業要做的黃太吉這樣快速反應有點奢求,但不能不重視,更不能不作為。
首先是預防。這個多數情況下有點扯:商場如戰場,肯定會中槍,何況面對如此復雜的媒體環境。
當然,還是可以做好最基礎的工作:比如,平時和所在創業領域的媒體和記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方便信息在第一時間及時流通和傳遞;再比如,定期發布日常的公關稿件。
其次是應對。遇到造謠或者惡意攻擊該怎么辦呢?
和大公司規范和、復雜的處理流程不同,對創業公司,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專欄作者比較實用的做法建議如下:
其一,快速分析危機點。問題出現了,別先去驚詫罵娘,調查清楚到底是誰在搞鬼,一定要快速分析危機點,看看輿論負面針對的是什么問題。
其二,迅速通過社交媒體做出回應。社交媒體平臺是必須好好利用的陣地,通過創始人、相關人等在上面發出聲音,以中和或回應負面信息,不能任負面信息一邊倒的泛濫。
其三,聲明要不要發看情況。聲明是企業的正式回應文本,如果是個別性危機,比如用戶投訴等,沒必要大張旗鼓,事情擴大化;如果確實發現有對手攻擊或者事關重大,則有必要做出正式澄清。
其四、媒體正面報道可適度引入。如果存在以上的情況,應該有媒體正面報道或第三方發聲來介入,以優化輿論場。
其五,轉移輿論視線。如果近期有公司其他信息,可考慮提前發布,分散部分注意力。
總之,創業公司輿論基礎差,遇到事情最重要的是重視并快速應對,加上坦誠的態度和基本的應對技巧即可。甚至很多時候,初創公司的危機還會成為很好的公關機會,來輸出品牌知名度和基本認知。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作者創業觀察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