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有人找到挖掘校園金礦的正確姿勢。
這個年消費超過5000億的大學生市場,在人人網遲暮以后,就再也沒有重量級的玩家出現。近年來出現了一系列以校園用戶為目標群體的移動應用。從今天開始,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專欄作者“浪矢先生”將為大家推出“校園用戶爭奪戰”的系列專欄,本期為專欄的第一篇,關于課表類App的發展與困惑。
目前課表類App做得比較好的有兩家:“課程格子”和“超級課程表”。
“課程格子”誕生于2012年,由從硅谷回來的李天放帶著4個人的團隊在漓江開發了第一個版本。“課程格子”在上線初期便提出“課程表+輕社交”的概念,希望把工具和社區結合。目前,“課程格子”積累了注冊用戶量1700萬,日活也達到150萬。
而“超級課程表”(以下簡稱“超表”)現有2000萬注冊用戶,日均登陸量超過200萬。雖其與“課程格子”的上線時間幾乎一致,但不得不說“超表”比“課程格子”要高調很多。但是,從整體表現來看,“超表”也并沒有獲得實質上的領先優勢。
應該說,從切入校園市場的姿勢來看,從“課表”這個應用切口切入確實是神來之筆。因為它足夠小、足夠輕,可以把觸角伸到大學的每個角落。且作為大學生“高頻剛需”的獨有品類,“課表”類App在當年真的很容易擴展和爆發。
但是,作為工具類App,它的發展和想象空間受限也是必然的。因此,在資本的驅動下,課表類App自然不會甘于做一個小工具存在。一旦完成早期的布局,轉型就勢在必然。
在“課程格子”成長起來的同時,它就在推“輕社交”之路。為此,“課程格子”還推出了校園問答社區產品“Here”。但“Here”的與國外曾經紅極一時的“Yik Yak”以及國內的“嘰喳”并無本質區別——基于地理位置的校園社區。隨后,“課程格子”與Coursera在線教育達成深度合作、最后轉型成為電商推薦平臺。
可能是環境使然,“超表”轉型的第一步也是社交。到2015年8月,“超表”在其新上線的版本中升級為“社區”:在“中國最大的泡妞平臺”的社交屬性上,添加了“校園資訊”、“二手市場”、“失物招領”、“兼職”等功能;并且在校內板塊以“學校”為緯度劃分,雖然上線了白天實名、晚上匿名的“黑白模式”提高了趣味性。同年12月,“超表”更是與“易點到”達成戰略合作,意圖打造“校園超級小賣部”。
但是顯然,這些努力轉型和嘗試都沒有取得應有的成功。
先來看“課程格子”。
2015年9月,“Here”團隊曾在北京的大學開學季做過一輪聲音不小的營銷:以高校人偶趣味訪談形式,通過集成病毒視頻的營銷形式擴大“Here”的品牌影響力,但熱鬧過后的效果依舊“然并卵”。截至筆者發稿,打開“Here”—“武漢理工大學”的頁面,發現最近的一個新帖在33天前。有關消息稱,“Here”團隊已解散。
“課程格子”自帶的“格子BBS”板塊里,熱度最高的兩個子欄目,分別是“Ask Me Anything”和“我想找人說說話”,觀察三天平均新帖數均在30左右,對于一個日活150萬的APP來說,社區的活躍度的確不盡人意。
“課程格子”還正式宣布轉型電商推薦平臺,并在首頁引入廣告位,其意圖很明顯——流量變現。據筆者了解,現在課程格子的主要收入來自于兩部分:APP的廣告位和每年校花大賽的活動贊助。這兩者能夠保證課程格子每月有接近一百萬的現金收入,但這種靠已有用戶的流量變現模式終究不是長久之計。萬一“老同學”因為反感廣告的接入而逃離呢?
再看“超表”。
以之前“超表”曾大力推廣的“跳蚤市場”為例(原二手市場):同城(以武漢為例)1天(24小時)包括廣告貼在內的發帖量為63個,9月份開學時的那份因為推廣帶來的熱鬧早已不復存在。
同樣,“超表”和“易點到”的戰略合作,在筆者看來也是很難有機會的:前有“59store”、“俺來也”等拿了一大筆錢的老牌校園O2O,后有“宅米”等校園O2O新貴等勁敵就不說了;單就校園O2O領域來說,學生本身不具備任何忠誠度,誰便宜買誰。如果真的想做怎么辦?燒錢唄!但“超表”現在還敢這么錢燒嗎?
與“課程格子”解散“Here”團隊相似,有關消息稱“超表”最近也進行了裁員,團隊人數縮減至80人左右。且“超表”的線下團隊呈現全面崩塌狀態,而沒有了線下校園渠道優勢的“超表”,勢必會在未來呈現“瘸一條腿走路”的狀態。再加上其定位的搖擺和模式的不清晰,誰能愿意在這個資本寒冬里做“超表”的接盤俠呢?
工具類App可以轉型社交嗎?我們不能斷然否認,但直接硬轉,還沒有見到成功案例。
課表類App真的是“剛需高頻”嗎?這有點像假期我們背回家的書:不背回家覺得對不起時間,背回去了其實也不會用得到。
深入分析一下:一方面,課表類APP在學生應用中受限嚴重:學霸們不需要課表類APP,學渣們也不需要課表類APP,而聰明一點的學生會在開學時用課表類APP生成課表然后截圖放在手機相冊免去PUSH的騷擾。試想一下,除去這三類學生,剩下的學生用戶還剩多少?另一方面課表類APP能一鍵導入課表的學校越來越少及校方自建的課表系統帶來的沖擊,讓課表類APP的使用場景每況愈下。
也正因為課表類APP正在走下坡路,所以“課程格子”和“超表”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轉型:“課程格子”另起爐灶、“超表”方向搖擺多線嘗試。雖然它們采取的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想要基于專屬大學生的獨有場景在工具的基礎上構建“用戶關系鏈”,而這個“用戶關系鏈”是超越“工具”本身的,難度可想而知。
當然,也有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專欄作者看好的轉型嘗試:“課程格子”與在線教育的結合是最正確的路。但“課程格子”與Coursera的合作似乎僅僅停留在PR(PublicRelationship)上,根本沒有接入任何能夠免費聽Coursera課程的入口,著實讓人有點哭笑不得。
也許本身課表類APP只適合做一個小而美的產品,專心做好課表這一個產品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思達派專欄作者:浪矢先生,85后移動互聯網創業者,其創業項目A輪曾獲Intel風投,現深耕校園創業領域,項目已獲千萬級天使融資。個人微信號:chrisyanghao,歡迎交流。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投稿,轉載請注明作者、出處以及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