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本沒有什么新鮮事兒,都是前人玩過的把戲。”
——阿瑟·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集》
1987年,43歲,部隊退役,高齡創業,2萬元起家……也許連當時的任正非自己都想不到,他在一間破舊廠房里創造的華為公司,今天會改寫世界通信業的歷史。
2016年,在VR創業領域,80后已經算是老兵,90后正當年,創業者坐在時尚的眾創空間里,可以輕松拿到百萬千萬的風投啟動資金。
30年后,有沒有可能一個新的“華為”會出現在中國VR領域,去改寫中國乃至世界VR行業的歷史呢?作為一名通信業的資深人士,也作為第十區VRAR孵化器的聯合創始人,且將兩者管中窺豹做一對比,看看是否可以揣測這個答案。
任正非幸運的選擇了一個好的創業方向:通信,在199X年代,以通信為代表的信息化風潮席卷了全球,中國自然也無法錯過這個風口。當時的中國通信業,與今天的中國VR其實頗有幾分相似。
一方面,市場想象空間巨大,1990年能夠安裝固定電話的人家都屈指可數,巨大的市場需求奠定了產品的銷售空間;另一方面,國內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也同樣明顯,1990年代的先進通信設備幾乎全靠進口,國內如華為等通信企業,大都在靠代理國外先進設備賺第一桶金。少數有余力且有眼界的企業,開始山寨國外的優秀單品,大家的研發水平也都不算high,基于國外成熟的軟硬件研發平臺,做類似于二次開發的工作,是當時創業的主流,如果能夠找到行業某個特殊應用點,做出獨特單品,那就是獨角獸了。
今天的VR行業,大多數軟件開發者在基于Unity的SDK開發,一體機、眼鏡、攝像機等關鍵設備的主流一線廠商仍然在國外或臺灣,如Oculus、HTC、Zspace、Nokia……國內最多的是各種把Google Cardboard的紙殼換成塑料殼的低端VR眼鏡,而做工又談不上精美,甚至不少產品的設計都稱不上佩戴舒適。乍看起來,201X年代國內VR和國外VR的差距和199X年代的通信業差距并沒有小多少。
雖然今天國內外VR行業發展差距仍然不小,但事實上已經遠好于90年代的電信業差距,一方面市場新興,海外巨頭也沒有形成壟斷優勢,另一方面中國今天的資本技術人才積累遠非90年代。盡管如此,看看90年代的電信史,仍然可以幫VR行業的創業者和投資人少走彎路。
*壓中賽道是最有價值的
在90年代,各種通信技術PK要比現在VR一體機和手機眼鏡的PK更紅火,選錯了賽道,意味著未來的淡出,例如光通信PK移動通信,結果是選了光通信的烽火變為非主流廠商;大小靈通 PK 2G/3G,結果是力推大靈通的信威到今天很多人也沒聽過這個名字。華為之所以能夠一直前行,主要是每一步都精確了解市場,挑中了方向,90年代趁全國升級程控網絡搞了交換機,21世紀又全力投入3G站穩了移動通信市場。
所以說要壓中賽道,關鍵要了解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以游戲市場為例,視游戲為猛虎的中國家長們肯定不會趨之若鶩地花幾千乃至上萬塊給娃兒買個客廳游戲機,沒有單機游戲購買習慣的中國玩家也不會支撐起國外那種極其精美的VR單品游戲研發成本,反倒是手游的流行提示了我們,如果能夠制作出低成本,可以滿足中國人打發消磨閑暇的短暫時間,并且采用類似的盈利模式,也許更加有助于創業和投資的成功。
*早期遍地是黃金,后期只有平臺化才能做大
199X年代,我的母校北郵的教授講師乃至博士生們都賺了不少錢,因為那個時候市場上產品極度匱乏,只要能做出一個解決方案就有買家。但是到了200X年代,這些風風火火的校企大都銷聲匿跡了。因為高校人員是幾乎沒有辦法緊跟市場,做出升級換代產品的。而且早期的通信產品大都是單品、簡單乃至邊緣的應用,最后像華為這樣勝出的企業,都是因為逐漸由成功單品走上了平臺化的道路。
VR行業也同樣類似,今天的創業企業,能力資源有限,只能做一款好的單品,但是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沉迷于單品,不考慮未來的平臺化,深度引擎化,那么想創立一個基業長青的“華為”級企業是不可能的,但這個團隊也許如張小龍一樣有巨大的并購價值。
*早期ToB最賺錢,攢夠家底再To C
華為的成功,因為它吃準了中國電信運營商的ToB需求,在二十幾年后,華為才逐步進入到ToC領域,憑借高端智能手機一炮打響。
VR行業也非常類似,雖然2016年是VR元年,但是坦率地講,目前消費級的VR眼鏡、一體機等設備,其體驗與我們的期望還有不小的差距,內容市場更是還處于摸爬滾打的階段,ToC的火熱,也許還有一段日子要走。
但是VR的ToB應用市場,一方面需求強勁,博物館、園林、教育……層出不窮;另一方面軟硬件開發平臺也足以支撐這些應用。所以VR的創業和投資,早期ToB是非常有價值的方向,但同樣要注意平臺化與項目化。90年代項目化的通信企業,幾乎全都消亡或者淪為資源型殼公司,只有從ToB行業應用中總結出規律,實現了ToB平臺的企業才能生存到今天。
*趕超世界靠市場規模和資本積累
華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用了近30年,走的路線也很簡單,先是參考國外流行產品做國內版,靠對國內市場的特殊理解迅速農村包圍城市,賺到第一桶金;隨后不斷復制這個過程,因為中國人口足夠多,市場足夠大,雖然沒法贏在起跑線上,但是后勁兒十足,總有一天能夠攢夠足夠的錢。其實技術,特別是信息領域的技術很難有越不過去的門檻,門檻最終都在資本的堆積上,最終一定可以堆出通信業的華為,互聯網業的騰訊阿里,就拿最近的打車來說,國外有個Uber,國內也能堆出個滴滴。
所以VR行業也是一樣,雖然今天看起來牛掰的硬件產品是美國人的,牛掰的SDK也是美國人的,但是假以時日,中國也可能誕生出類似的產品。不過呢,要是今天有人宣言說自己有領先世界水平的硬件產品,那么還是要冷靜審視一下,是否真如其所言。因為畢竟硬件產品需要長時間打磨,中國的風投和創業環境,對十年磨一劍的創業項目并沒有那么親切。
如果199X年代有今天的風投,那么華為早已是個上市公司,而不會有今天這樣獨一無二的股權結構。今天的VR比當年的通信,其優勢在于可以借助資本力量加速飛升,縮小與國外的差距。
而投資人和投資機構也可以借助當前的時機,特別是整個行業還處于發展初期,來找到有價值的賽道投資,如何能夠從紛紜項目中找到好的賽道,除了上面所提的幾個方面,還需要注意VR投資是一個長線的投資,如果在意短期結果,那還不如賭一個O2O來得快,至少一年之內就能夠知道投資是否失敗。而且今天某種VR產品的市場份額,完全不代表未來,因為一個完全沒有充分開發的市場,即使占據了其100%的份額,也是沒有價值的,因為這100%,也許只是未來大市場的千分之一乃至萬分之一,甚至真正的競爭對手可能還沒出生。
更重要的是要挑選好的團隊,因為也許一個團隊今天的創業賽道不是最佳,但是只要足夠優秀,這個團隊是可以去不斷調整方向,最終找到合適的賽道,就如張小龍在十幾年前被人民日報批,今天的微信卻如日中天一樣。那些對市場有深刻理解,有高度執行力和凝聚力的團隊,投成的概率自然要大很多。但是如果挑花了眼,錯過這一輪,后面再挑選賽道就難了。因為一個好的產品和公司不可能憑空產生,總是要從過去的經驗中演變而來。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投稿,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