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孫力民,中國文化信息協會南紅文化專委會主任、國家級一級珠寶鑒定師、中國南紅文化推廣第一人,法國蒙彼利埃大學EMBA杭州班班長。11月24日,開學典禮在即,在前往上海前,孫力民接受了接力浙商的專訪。

“中國的文化自信不在知識分子里,而是在普通老百姓兒身上,這是一個魂兒,打小跟著來的。”
紅外套,京腔,在古玩江湖闖了近25年的孫力民依舊習慣把北京稱作“北京城”,時間在他那兒似乎是倒著走的,中國文化里那些已經被遺忘的,即將消失的東西,都還在他的記憶里清晰地“活著”。
其實 只是為了活著
20多年前,零下十多度的北京街頭,守著路邊攤的孫力民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賺大錢。攤在眼前那些“陳雜爛谷”的東西和他年輕的稚氣似乎有些違和,而連他自己也有些恍惚:眼前的這個地方真的還是大伯口中那個“北京城”??
買一張車票,背一個包,住一個賓館,貨在哪,人就在哪。每天賺200塊錢就很開心。
這樣的生活,一守就是6年。?
“我腎好就是那個時候練出來的,為了守攤,從早到晚都不敢去上廁所,周邊的人你都不認識,這稍微一離開,東西就被人順走啦。”?
上世紀90年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窗口期,除了92派企業家“批量”創業之外,還有一批“草根生意人”也在野蠻生長,通俗來說就是,只要你有膽子,你就能賺到錢。?
看著越來越多的人抓著機會淘到了金,孫力民動心了,于是決定收了攤,走了。?
“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一種反應和本能,為了活著。”

7年 資產為什么可以翻100倍
時間一轉到了2010年,不再擺攤的孫力民在折騰過培訓學校、陶瓷出口之后,兜里終于開始有了錢,但他卻做得不開心。
“就是覺得不行,當你對一個行業沒感情,只是為了賺錢的時候,就只是一個麻木的執行者,沒什么激情。”
或許是從小就在父親的珠寶廠里看著那些瑪瑙長大,也或許北京潘家園里聽到的那些故事還一直在記憶里,所以,兜兜轉轉,孫力民決定重新回到古玩行業。而就在這個時候,他恰好在電視上看到了一則“瘋狂的石頭”的新聞報道。
“云南保山出了一塊石頭,價格超過房價,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價值就增長了170倍。”孫力民盯著屏幕一看,那不正是南紅?
沒有過多猶豫,他立馬動身來到了保山。到了那邊一看,他自己都嚇了一跳,當地的百姓還不知道南紅的價值,有的還從自家地里撿回去蓋房子。面對這么好的機會,孫力民開始在寶山大量收購南紅。
“給小朋友1塊錢,就可以撿一塊很大的南紅來給我。收得太多了,你現在要是去保山,一問我的名字,那里的人都會知道。”
現在1克南紅的價格大概是2000元左右,孫力民手上有近1萬顆,有次他打趣身邊做房地產的朋友,“假設一平米房子可以賺2000塊,那你得做1萬方,得多大的地兒啊,但是你看我,就是一兜石頭的錢,一個箱子就能拉走。”
就是靠著這堆石頭,孫力民有錢了,伴隨著財富而來的,是他要在中國推行南紅文化的決心。
中國的文化要去物件里找
紅色的城墻,紅色的國旗,大紅色的“喜”字,紅燈籠,中國結…
回過頭去仔細琢磨會發現,中國人的骨子里就一直留存著對紅色的偏愛和向往。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中國婚禮上最起初用的是南紅而不是鉆石,“南紅不紅,一生受窮”。
今年十九大之后,我們開始越來越多地提到一個詞:文化自信。
我們在歡喜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人終于“吃飽穿暖”開始尋找精神食糧的同時,也突然意識到,中國文化其實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斷層。很多時候,我們說得越多的東西,往往越是缺失的。
清末后,建國初,這段時間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沖撞最激烈的特殊階段,在新鮮感和盲目性的驅動下,“西化”成為了主流和風尚。很多中國的民俗文化,也跟隨著一代人的離開,沉入黃土。現在還有多少人知道,痰盂、渣桶?
我們習慣了往前看,往外看,卻很少會再回過頭往回看。而我們所說的文化自信,不在咖啡,鉆戒里,而是在茶,玉里。
“如果沒有載體,那文化就是蒼白的,所以,中國人的文化自信要到物件兒里找。”2015年,書籍《南紅》出版,紀錄片《南紅出山》、《神秘的琥珀》等相繼面世,孫力民成為了中國推動南紅文化第一人。?
文化和商業一脈相承,南紅文化的回歸,讓南紅的價格一飛沖天。南紅開始成為一個行業,
加工、采礦、銷售、鑲嵌、物流…有數據顯示,全中國現在有近300萬人在從事這個行業。?
4年前,孫力民來到四川沉香村,承包下800畝地,種植了20萬株沉香。當地的農民把土地流轉給他,再以工人的身份幫他種植。在旅游業的帶動下,當地百姓的人均GDP漲到了2700元。

對傳統文化心存敬畏
“我能賺錢,能有今天,都是當初學的這些文化告訴我的。”在多數人的意識里,文化和知識是等同的,但實際上,掌握大量知識的人不見得就是文化人。知識是全世界共有的標準認知,而文化是潛移默化溶進一個人骨子里的修養。
時間在孫力民這里既是靜止的,又是流動的。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還一直活在他的記憶里,在他看來,我們被時間推著往前走,不斷去做出的那些改變,其實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經存在,它比世界上很多國家都要領先,而那就是中國的文化自信。
“中國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先民們早就驗證了好幾圈,你就不用再去挑戰它,按照之前的路子走就好了。不能光想著西方超越了我們什么,但是實際上我們超越了他們幾百年,我們要把原來的文化自信拿回來。”
投資幾個億,花8年時間去種植一棵樹,聽起來似乎是一件很不靠譜的事,但孫力民從沒有質疑過自己的這個選擇,他說:“我敢保證5年后在沉香這個領域做起來的人,你能聽到的一定還是我的名字。”

不斷地學習與探索
在宜賓市組織政協委員到浙江學習過程中,孫力民與浙江青年創業學院結緣,被浙商的創新創業精神深深吸引。當他得知浙江青年創業學院與法國蒙彼利埃大學合作的EMBA碩士學位課程項目后,果斷申請入學。
“活著就是為了達成在更多的文化復興的道路上堅忍不拔,是為了盡一份為人民服務的企業家的職責。我選擇蒙彼利埃大學看重的就是其具有近八百年的歷史,并見證了法國歷史、政治的發展。”
正如他口中的“文化自信”,他相信歐洲的文化、蒙彼利埃的文化秉承優良的傳統,已成功在世界知識界樹立了威望。他希望通過EMBA課程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和在團隊中的領導能力,拓展對公司發展領域的新認知。學習更多更科學的理論管理知識,以在未來的管理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管理團隊,組織團隊成員工作,為企業制定符合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