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心里,都有一個開咖啡廳的夢想,而眾籌的興起,讓很多普通人有了實現夢想的可能。但眾籌雖然解決了資金和人的問題,卻又帶來了一些新問題。韓軒是泉城路一家咖啡廳的眾籌發起人,從小在附近長大,夢想能開一家自己的店,用了兩個月的時候,37人參與眾籌,最后籌集了100萬,經過不到一年時間的運作,韓軒在不斷地摸索,總結這次眾籌的所失和所得。 記者陳心如
1.咖啡廳做“咖啡”還是做“廳”
韓軒從小就想在泉城路附近擁有一家自己的店,而此前他在旅行社從事導游工作,走過很多的地方,也結交了不少的朋友。去年3月份,他作為發起人,眾籌了一家以旅游為主題的咖啡廳,里面的每一件裝飾品都是從世界各地帶回來的。
經過整修,去年6月份,咖啡廳正式對外營業,前一兩個月生意很不錯。“我們有37名股東,他們通過朋友圈進行轉發,很多朋友慕名而來”,韓軒說,自己開店前,把很多事情都想的有點簡單,“但到了8月份,股東們的熱度就有所降低,因為朋友圈的資源畢竟是有限的,所有的商業模式最終都得回歸到店鋪的本質。”
韓軒總結,自己在眾籌的時候,忽略了一點,37位股東中,竟然沒有一位具有開咖啡廳或餐館的經驗,這樣他們在面對很多困難時,變得手足無措,“我自己也屬于半路出家,一開始覺得只要靠營銷策劃能力就可以了,忽略了很多實際問題。”
經過幾次常務董事會,韓軒和股東們調整了戰略,他們的咖啡廳不再賣“咖啡”,而是賣“廳”。“我們的咖啡肯定比不過星巴克這樣的大品牌,所以在產品上不占優勢,但到了年底,會有很多會議的包場,我們免費提供場地,但設置合理的最低消費,這樣就能帶動咖啡的銷售量”,韓軒說,現在咖啡廳一周有3到4場的包場活動。
2.找好主店和分店的平衡點
除此,韓軒從產品中尋求不足,作出了更多新的嘗試。
“很多眾籌起來的實體店,多數都是依靠股東來帶動人氣,但是這樣的方式很難做到長久,而咖啡廳和餐廳又有不同,餐廳如果菜品好,有了知名度后,并不缺少顧客,但是咖啡的消費頻次低,又不是生活必需品”,韓軒覺得,自己的店只經營咖啡,產品有點單一。
而且,雖然咖啡店的位置選在了熱鬧的泉城路,但人流量并沒有想象中的多,韓軒于是想到再眾籌一家店,“品牌還是這個品牌,但是除了經營咖啡,還經營甜點,為的是給現在的店做一個補充,也能把品牌樹立起來。”
分店的位置在學校附近,也屬于濟南的鬧市,來往人流量大。“這家店,打算以甜點為主,配備咖啡作為飲品”,韓軒介紹,目前這家店的眾籌已經開始,“雖然主店才剛剛開始做,這么快就開分店,有些股東并不理解,他們主要擔心,分店是不是分散運營主店的精力,但其實兩者并不沖突,打算從分店中拿出一定數量的股權,分配給參與主店眾籌的股東,其實分店是主店的一部分而已。”
3.眾籌發起人要掌握話語權
從是否開分店的爭議中,韓軒認識到,眾籌過程中的股權分配非常重要,如果股東太多,容易造成效率低下,各方意見很難達到統一。37名股東,有一部分是韓軒以前工作中積累的朋友,還有一部分是朋友介紹來的陌生人。
“最初設計股權的時候,沒有想的特別清晰,畢竟沒有經驗,我們有大股東,也有小股東,股權太過分散,股東之間的年齡有差距,經驗也有差距,在面對同一個問題的時候,大家各有自己的看法”,韓軒說,每次召開股東會議,基本上都要討論很長時間,很多問題也很難達成共識,“年長人有年長人的看法,年輕人又有年輕人的看法。”
在眾籌分店的時候,韓軒做了調整,只對外釋放49%的股權,自己和另一位股東占有店的絕對話語權,“二店不需要眾籌很多錢,而且是一邊裝修,一邊眾籌,讓股東看到項目的進度。在剩下的51%的股權中,我們還將拿出6%作為員工持股,以此增加員工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