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可謂是不折不扣的自媒體的投資元年:57.1%的人通過微信獲取新聞,使微信成為用戶獲取新聞的第一社交平臺。且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年獲得千萬級融資的自媒體超過30家。
然而除了“眼紅”、“呵呵”以外,自媒體創業者不免思考:除了被包養,還能如何變現?從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作者觀察來看,還有四種途徑:1、廣告;2、電商;3、IP;4、平臺。
自2013年初程苓峰推出微信廣告報價開始,幾個月時間13單生意收入15萬元,“廣告”就成了自媒體盈利的渠道。各種PR軟廣各種布滿朋友圈的同時,也讓自媒體大號經濟獨立,年入千萬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么這個“廣告”有什么門道呢?無外乎:平臺廣告、自營廣告和原生廣告這三類。
平臺廣告,顧名思義就是通過中間平臺使自媒體獲取廣告收益。如微播易、廣點通、頭條號和粉絲通等社會化媒體營銷平臺。據新榜統計,這部分的收益占39.25%,是自媒體的主要收入來源。而且最近出現了很多平臺扶持計劃,比如:微播易的千萬俱樂部計劃、優土“合享計劃”、今日頭條“千人萬元”計劃以及騰訊大家百度百家搜狐自媒體等平臺的自營廣告費(你也可以理解為平臺補貼)。
而自營廣告,說白了跟傳統媒體的廣告模式并無二致,就是在文章中恰當的展示廣告即可,跟平臺廣告的形式差不多,只是這廣告是你自己接的,多少看能力了。小編曾見過只有5萬粉絲的垂直領域自媒體對外報價頭條過萬,還有人投。
說到原生廣告,屬于自媒體廣告的高段位了,你可以理解為PR軟文,只不過要你自己寫,這時候你就是乙方了,有種亂入廣告公司的錯覺,甲方不舒服你就要改。但是小編著實佩服六神磊磊、顧爺、同道大叔、萬萬沒想到等大號的軟文能力,簡直欲不能罷啊。
自媒體轉型做電商就見怪不怪了,這也是很多投資人都看好的方向。且不得不提資深媒體人羅振宇和他的羅輯思維,自2013年積累了30萬微博粉絲和15萬微信訂戶的羅輯思維發起了會員招募活動,短短6個小時就募集到160萬元,這幾乎是可以寫進自媒體史的大事件。此后,羅振宇不但正兒八經賣起了書,還做了一個叫“得到”的閱讀App,借鑒了喜馬拉雅模式,在制度上采用類似知乎早期的邀請制,保證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是優質的。真的是把粉絲經濟、社群經濟、屌絲經濟發揮淋漓盡致。
除了自媒體人可以轉型做電商,網紅做電商的效益更是可觀。據微播易CEO徐揚介紹,微博上一個美女“網紅”秀口紅的短視頻就能讓一家淘寶店在一個小時內商品售罄。且關注美國自媒體領域的朋友可能早已發現,他們的視頻自媒體“網紅經濟”已成規模。
在YouTube上很多影響力巨大的名人,百分百都是自媒體人。其中一個名為 Sky Does Minecraft 的節目,制作人 Adam Dahlberg 曾經在地鐵站工作了很長時間。他去年辭職后全身心做自己的YouTube 頻道。后來,Sky Does Minecraft 的訂閱者高達1060萬,排名第14位,讓這個22歲的小伙子擁有了不菲的身家。還有一個叫 Michelle Phan 的越南女孩,就憑借著超高人氣和良好形象收獲蘭蔻代言,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成立Ipsy集合達人力量,聯合推出化妝品,從線上走到線下開設實體店,推出電視、音樂、書籍更多品類,迅速成就1.2億美元的估值,27歲便登上主流的福布斯榜。
這些頂級玩家,每年僅僅從電商廣告中就能賺取超過10萬美元,而從品牌營銷和內容交易中獲取的收益可以更多。不得不讓人深思自媒體的電商模式還有哪些突破。
知名自媒體人闌夕說的好:“哪有什么自媒體,做不成IP就是死路一條”。雖然有點危言聳聽,但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說到IP,可能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IP是什么。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 ”的縮寫,直譯就是“知識產權”。真實語境中的“IP”是什么,闌夕又說了:“一個內容是不是IP,只看一個標準:它能否憑自身的吸引力,掙脫單一平臺的束縛,在多個平臺上獲得流量,進行分發。”說白了,IP就是白骨精,離開了西游記她還是白骨精。
這時你會想到萬萬沒想到、阿貍、王尼瑪、同道大叔、十萬個冷笑話。讓“網紅”變成了電影、變成了App,變成了表情包等等,通過多平臺進入我們的生活。雖然我也說不清同道大叔做了一個社交App——“陪我”是鬧哪般,但是看到他的IP植入到一些品牌的廣告里時我還是欣慰的。
通過自媒體變現還有一個途徑,就是做平臺。利用社群經濟、粉絲經濟,做服務的生意、產業鏈的生意。經緯中國張穎表示,“我們比較看好大行業里面優質的新媒體,優質的內容、平臺整合、強勢傳播,因為這些會是未來很多商業模式的核心和源頭。”
舉個例子:你可能知道“開始吧”——一個生活方式眾籌平臺,不就是做自媒體起家,后來做起了眾籌?目測羅輯思維也有變成閱讀分享平臺的可能。而筆者認為最牛逼的可能就是 Adam Lisagor ——希望提高知名度的硅谷新創企業的首選導演——Sandwich Video 創始人。
2013年,他在 YouTube 上發布的視頻《 Coin 一卡通》,就是那個號稱“萬卡合一”的智能卡片 Coin。 這個視頻一個月內就獲得700萬點擊量。而Coin開放預訂不到一小時,就完成了超過5萬美元的銷售目標,成為近年硅谷最出名的營銷案例之一。而 Adam Lisagor 做的不單單是廣告的生意,甚至說,讓他拍廣告是可以不收費的,因為他很歡迎股權或分成的形式,這樣,他就成了一個擁有很多頗具潛力公司的合伙人或者投資人了。且利用自媒體做成大平臺進而來PR換股的,在中國的自媒體圈也是有人在嘗試的。
還有一種利用自媒體做整合的平臺,今日頭條、九個頭條、新榜、創投條(創投圈的今日頭條)等,閱讀終端碎片性、便利性使信息整合、強勢傳播成為趨勢。
當然,除了信息整合平臺,還有服務平臺,如微播易。但是更多的,可能需要每一個媒體人因地制宜地去摸索了。
最后,別忘了自媒體(微博、微信)平臺原本的贊賞、付費閱讀等形式。但就目前來說,想在這里獲取利潤很考驗自媒體的內容質量,“內容為王”和“垂直細分”在這里面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認為自媒體歸根到底就是“自”的問題和“媒體”的屬性,服務的都是各自垂直細分領域。所以既是粉絲經濟,做到“自”品牌的建立;又要兼顧社群效益,把服務做到極致。能把“人的關系”做成“生意”,就能源源不斷創造新的價值。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琥珀,聯系方式chenhongwei@startup-part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