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一個名為“分貝籌”的愛心活動刷爆微信朋友圈。活動頁面宣傳“一元助TA改變命運”,用戶輸入自己的生日,可尋找和自己生日相同的貧困學生,為其捐贈一元錢。然而網友質疑,同一個受助的貧困學生,卻在不同的生日界面中出現,而且名字也不同。“分貝籌”回應稱,活動在測試階段被發到朋友圈后傳播開來,出現了信息錯誤和界面不穩定的情況,就此向公眾道歉。
首先應該承認,這是一例極好的網絡慈善創意,因其有新意、門檻低、互動性強而短時間內迅速傳播,上線半天多即收到捐款44萬元。然而,其在“試運行”中的漏洞百出,卻不免令人心生遺憾。除了有的貧困學生“一人分飾兩角”外,還有的貧困生生日日期根本不存在,比如2009年2月29日;此外,大多數貧困小朋友的理想表述都一模一樣,也令網友生疑。某種意義上,“同一天出生的你”慈善項目,在面世之初就掉進了“程序陷阱”。
發起者的通報回應,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雖然慈善從線下被搬到了線上,并由此具有了互聯網特質,但是,無論線下和線上,慈善活動首先是不能公開“測試”的——這應該是慈善活動秉持的前置原則。對于慈善活動而言,一定是程序比熱情更關鍵。在每一個慈善活動公開推出之前,都應該是提前設置了公開、透明、真實、可查的周密程序,而不是像其它社交軟件一樣可以試運行一段時間。就像“同一天出生的你”,測試階段收到的44萬元善款,能不能準確受益于網友捐贈給的貧困學生,就要打一個問號。
此外,據慈善活動發起者介紹,受助的貧困學生都來自“國家建檔立卡”的云南貧困地區家庭,受助學生資料均由各地“駐村干部”和“結對干部”實地走訪了解,獲得孩子監護人書面授權后,拍攝上傳。但是,在慈善募捐的界面里,除了貧困學生的照片和文字,并沒有任何信息可以驗證他們的真實身份。這同樣是一個很大的程序漏洞。如果說出于保護青少年個人隱私的需要,隱去相關信息,最起碼相關“駐村干部”可以實名信息為此公開背書,從而疏通善款的真實去向,打消網友疑慮。
互聯網時代暢通和豐富了人們日常慈善的渠道,尤其是“一元捐”的輕體量,加之網絡慈善的傳播性和互動性強,使得網絡慈善風生水起,這本身是好事。然而,相比于界面后臺的程序設計而言,慈善活動本身的實際程序設計更為重要。今年8月,“一元購畫”的慈善活動也曾刷爆朋友圈,但隨即遭到網友和媒體質疑,有媒體曾報道指出,“一元購畫活動中,1500萬善款如何花至今仍未有說明”。同樣作為網絡慈善,“同一天出生的你”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