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主流的創業項目中,希望獲取的種子用戶大概可以分為6類。每類用戶對應不同的特征,對應對種子用戶不同的需求,反映在運營數據上對應不同的KPI和不同的數據。
這六類分別是:建設型種子用戶、驗證型種子用戶、擴散型種子用戶、社群型種子用戶、營銷型種子用戶和數據型種子用戶,每個都有不同的價值和意義。
所謂建設型種子用戶,一般適用于大型的UGC社區,UGC社區對于種子用戶的訴求,是希望種子用戶能夠擁有UGC素質,能夠讓網站具有一個很好開始的氛圍。
建設型種子用戶獲取的方式有兩個著名的網站可以舉例:一個是豆瓣,一個是知乎。
在早期,豆瓣找的第一批種子用戶,更多的是來源于“阿北”(豆瓣創始人楊勃)自己的“朋友圈”。阿北是國內pascal社區很有名的程序員,所以豆瓣早期的用戶幾乎都來源于pascal社區。當時整個pascal社區成員的涉獵范圍十分廣泛,哲學類書籍、質量很高的文學類書籍,人文書籍等都有涉獵,而且整個社區的程序員當時都在用一個叫Blog的產品,所以這些成員都具有很好的UGC素養,他們已經非常習慣編撰長文。這使他們成為豆瓣早期建設型階段種子用戶非常好的來源。
這個找到建設型種子用戶的例子,其實是反直覺的。直覺來講,要做讀書社區,應該去學院里面去找些學生來做可能會好一些,但學生并沒有撰寫UGC長文的良好習慣。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Paul Graham在斯坦福創業課上講的內容非常重要:創業早期很多東西都是反直覺的。如果有些路徑是反直覺的,那可能這個路徑的正確性會非常高。
作為創業者,首先要了解用戶在什么地方,接下來要去死磕,用戶獲取的手段就是耐性好不好和下工夫深不深的問題。
建設型種子用戶可以構建UGC氛圍,而驗證型種子用戶可以檢驗需求是不是真實存在。
驗證型種子用戶適用于電商領域,要去驗證這個市場夠不夠大、能賣出去多少、轉化率有多少、市場需求是小眾需求還是大眾需求等等。所以驗證型種子用戶的核心點在于定義用戶的邊界。
驗證型種子用戶很像咨詢公司的問卷調查樣本,創業者的抽樣樣本必須足夠有代表性,足夠有廣泛性才行。所以,創業公司對于驗證型種子用戶的獲取,一定要讓用戶具有足夠的代表性。
許多社區都想找到擴散型種子用戶來幫助實現影響力,但獲取這樣的用戶本身難度特別大。
例如,小米做擴散型種子用戶時,最開始的目標產品MIUI而不是小米手機。在MIUI時期,種子用戶的獲取沒有利用雷軍個人的影響力,而是來自當時所謂的100個超級用戶。
經常逛球迷論壇的人會發現,很多很活躍的用戶其實并沒有影響力,而有影響力的用戶又未必活躍,所以小米其實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什么是論壇的超級用戶,什么人在互聯網的ROM生態里更有影響力。
在這里有一個誤區,很多人認為擴散性種子用戶就是KOL,其實不然。KOL是賣自己流量賺錢。所以他們和擴散型種子用戶有很大區別:擴散性種子用戶真的能實際跟進,而KOL使用產品是一次性的,用一次就再也不用了。
這類種子用戶需要用戶之間彼此識別身份,也就是說必須知道加入這種社區的人和“我”是一個身份才愿意加入。這樣的社群有兩點:第一點是鎖定身份,第二點是找到這些人。
一般來講這樣的社區都具有很強的邀請機制,這個邀請和知乎上的邀請還不一樣,知乎的邀請是篩選用戶的能力,用戶需要有UGC的訴求;社群的篩選是希望用戶有一種身份。
比如愛敗媽媽網,需要在和睦家生的孩子才能成為愛敗媽媽網的一員。再比如正和島,它是高端企業家的社交平臺,它需要企業上一年年銷售收入達到1億,并且三年內無重大違紀記錄,而且要遵守正和島自己的一套類似戒律的東西才能夠加入。
社群型種子用戶有很強的社區氛圍。例如,愛敗媽媽網的種子用戶非常精確、活性非常高,有很強的身份認同。其他母嬰社區就會有身份認同的問題,如果一個女性,在社區里面感覺其他媽媽和我不是一類人,會非常非常減損用戶體驗。
有身份認同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會結社形成圈子,所以尋找種子用戶時一定要找到這樣的微信群、或者舊論壇,進行滲透,就可以“一網打盡”。
營銷型種子用戶就是找一幫KOL。
例如,搜狐微博是一個完全以名人為賣點的微博,比如當時在北京有一大幫名人做公社廣告:我在用搜狐微博,我在用搜狐微博……之后好多人被名人吸引注冊了搜狐微博。
營銷型種子用戶可能更適用于后期發展,在創業早期時使用效果并不明顯。
前述搜狐微博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雖然名人效應獲取了用戶,但后續效果并不好。
因為當時已經有新浪微博,搜狐應該吸引的是社群型種子用戶,大家彼此身份認同,才能在上面玩兒起來。而名人都是營銷,他們沒有別的訴求,無法形成良性的氛圍。
這種類型種子用戶很特殊,需要創業者有很強的能力。為什么叫數據型種子用戶,通俗來說就是你非常明白某個項目在某個階段需要的“數”。
說白了,創業者是要吃投資的,每一期投資人其實就是看一些核心的數據,或者是創業者講給投資人的故事和邏輯就是建立在這些數據上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創業者如果很有經驗就完全知道自己要什么數,說不好聽點,他所找的種子用戶就是為湊這個“數”,湊齊這個“數”就可以下一輪融資。
做一個產品是為了維護一個產品的基礎數據、用戶量、用戶活躍度和一些營銷核心數據。因此,用戶需要什么我給用戶提供什么;但也必須明白有另外一條邏輯就是:如果你有一張利潤表的話,利潤表利潤來源就是風投。所以,一方面產品是做給用戶看的,另一方面產品有很強烈的完成風投所需要的框架標準和評價目標的目的。在這個基礎之上,必須知道你要的是什么數據,這個數據其實和種子用戶有很強的關聯。
創業者一方面去想用戶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去想每一部分的融資的節點去做一個數,把這個數做出來就是下一輪融資。什么數據?這個數據需要什么樣的用戶去實現?匹配什么樣的手段?這是非常重要的東西。